十二年前。
“从今天起,她就是你们的妹妹,你们要像对待亲姊妹一样照顾她,明白吗?”杜笙对并排站着的三兄弟严肃道,他是个读书人,很少会特意展露父亲的威严,然而今天是个例外。
小小的杜瑶站在杜笙身后,她穿着的是很朴素的麻衣布鞋,细嫩的胳膊露在外面,因风吹日晒而发红甚至发黑,与这几位未来即将成为她兄长的孩子比起来过于不堪了。于是她试图将手藏在身后,却又感觉到身后射来的下人的目光,便狼狈地将手蜷曲着,以一个怪异不自然的姿势站立。
她想,如果她能穿上黑色的、长长的衣服,能将手藏起来就好了,这样他人就看不穿她的难堪了。
“是!明白了!”其他人还未答话,三人中个子最小、面相最稚嫩的那个男孩便像个显眼包似地大喊。杜瑶心想,这样的男孩子她见得多了,嗓门大又吵闹,总爱以嘲弄同龄的女孩为乐,以前有个这般大的小男孩,朝她作鬼脸,哈哈大笑:有个女乞丐!乞丐也有女的!哈哈!
很讨厌。
杜瑶悄悄打量着那个应声的男孩,希望他以后能不要欺负自己。说实话,她对“杜家”这个词没有任何概念。爹是个四海为家的人,他从未说过自己归属于何处,直到不久前他的肺痨病发作,才在一个夜晚喊她到面前,说:“丫儿,你爹撑不了多久了,以后你回老家杜家去,你的爷爷、叔叔都在那里,他们都是好人。”
她一个劲地摇头。她不想接触陌生人,在她有限的认知中,陌生人都是不友善的,他们的目光总是充满嘲讽与鄙视,她无法想象在一个全是陌生人的大府邸里该是怎样的噩梦。
但爹还是死了。他死的时候没有任何响动,好像只是暂时睡过去,打了个盹似的,杜瑶晃着他的肩膀,给他喂饼子,结果爹就直接倒在地上,嘴唇煞白。
杜瑶被吓傻了,她坐在墙角,怀揣着娘亲给的手链,不知所措。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将爹背了出去,就在一片荒郊野岭中刨了个浅坑,将爹埋了进去。直到盖土的时候,她才发现坑太浅了,爹的手都露了出来,她的手指甲都烂了,只能跑去抓了一捆捆没人要的野草盖在坟地上。
她从下午刨到第二天早上,立碑又花了一个上午加一个下午。从始至终都没有人帮助她,她也不知道人死应该做些什么,只是按照记忆中娘亲的讲述做着一些孝子该做的事。
她又冷又饿,手还生疼,她回家时,发现茅草屋里遭了贼,什么东西也不剩了。杜瑶蹲在原地,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她本来是怕鬼的,自这天以后她就不怕鬼了。
因为爹死了变成了鬼,娘死了也变成了鬼,妹妹死也也成了鬼,她需要怕自己爹娘和妹妹吗?而且,如果自己也变成了鬼,就不会挨饿,不会手疼了。
就在她迷迷糊糊的时候,一对夫妻走到她面前,温柔地问:“小姑娘,你知道杜琯在哪吗?”
“我爹死了。”她平静地回答。
那对夫妻对视一眼。就这样,杜瑶被他们带走,坐上马车,抵达了位于梁国西南角的一座小镇。她被告知,这里以后就是她的家。
林月娇牵着她的手,细声细语:“杜瑶,那边是你的大哥,叫杜琰。”杜瑶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看到个子最高大的那个少年,他嘴角已经生了绒毛,比其他人显得成熟一些,眼睛瞪得很大,看起来好像是个容易发怒的人。
“那个是你的二哥,叫杜瑛。”
被称作杜瑛的少年则单薄了许多,他的眼神虚虚的,总在左顾右盼,杜瑶觉得他是个当贼的好手。而且,杜瑶看得很清楚,杜瑛总是有意无意翘起小指,有点娘里娘气的。
“最后那个就是你三哥,杜玉。”
那个显眼包就是杜玉,与他的两位兄长比起来,杜玉则是一个完全没长大的小男孩,看起来比她也长不了几岁。杜瑶觉得杜玉也有些娘娘的,不是气质,而是长相,眉眼像极了林月娇,跟个小姑娘似的。
“大哥,二哥,三哥。”杜瑶说话时声音都在发抖,她也不知道原来自己这么胆小,她不像是在喊自己的三位兄长,更像是在喊三头猛兽的名字。
这三个人里,她最不喜欢就是三哥杜玉。
因为他最显眼,她很讨厌顽皮活泼的男孩。也因为他皮肤最白嫩,和他站在一起时,她就像个小黑鬼。
在紧张与不安中,杜瑶就这样作为杜家四小姐住进了杜府,别人不再喊她女乞丐、小黑鬼,而是叫她小幺——至少这点她很满意。
虽然好像所有人都对她尊敬有加,可在住了一段日子后,杜瑶还是发现了端倪。她总是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她,她偷偷去听,发现其他人都在说爹爹的事,说爹爹当年怎么和老太爷闹掰,怎么离家出走的,说得好像她杜瑶也应该被赶走一样。杜瑶落荒而逃,她不敢听这些闲话,也不知道如何去回应。
所有人都对她微笑以对,她却总觉得她与这些人之间隔了一层透明的坚壁。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多月,她越来越自闭,几乎是躲着所有人,她唯一的朋友就是自己别院的一口水井。她会对着水井说话,水井会默默聆听她所有的抱怨。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某一天。
那位她最讨厌的三哥杜玉,骑在墙头,朝她喊:“杜瑶杜瑶!杜瑶杜瑶!出来一起玩~”
“不要。”她躲在阴影里。他知道三哥杜玉经常和李氏的小姐一起,她也很不喜欢那个叫李清雅的,皮肤又白又细腻,年纪比她和杜玉都大,总好似在迁就其他人,也就杜玉那个傻蛋什么都察觉不到。
杜玉没了回音,她以为杜玉走了,可等了一会,又听到他爬上墙头:“杜瑶杜瑶,一起去玩嘛,我爬墙好累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