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四年的北平,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冷。铅灰色的天空低低压着紫禁城的飞檐,凛冽的北风卷着尘沙和枯叶,在空旷的街道上打着旋,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为这座古都低泣。然而,在这片肃杀之中,一股压抑已久的怒火,正如同地底奔涌的岩浆,寻找着喷发的出口。
十二月九日,清晨。
北平女子师范学校的宿舍里,孟清辞早已醒来。她坐在床沿,就着窗外透进的微光,最后一次仔细看着手中的演讲稿。纸页因为反复摩挲而显得有些发软,上面的字迹清秀却有力。她的室友们也都醒了,沉默而迅速地整理着衣装,彼此交换的眼神里,有紧张,更有一种义无反顾的坚定。
“清辞,准备好了吗?”好友苏婉婷系好围巾,走到她身边,声音压得很低,却掩不住其中的激动。
孟清辞抬起头,将演讲稿小心地折好,放进棉袍内侧的口袋,紧贴着怦怦跳动的心脏。她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空气中弥漫的寒意与决绝一同吸入肺腑。“准备好了。”她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平稳,“为了华北,为了中国。”
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各自的宿舍、斋舍中走出,沉默地汇集成流,如同无数条溪水,向着校门的方向涌动。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脚步踏在冻土上的沙沙声,和彼此呼吸间呵出的白气,交织成一种悲壮而肃穆的氛围。男生们大多穿着深色的学生装,女生们则是素色的棉袍,围巾遮住了半张脸,只露出一双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
队伍走出校门,立刻与从其他方向涌来的学生洪流汇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数以千计的青年学生,高举着临时手写的标语和横幅,“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开始零星响起,随即迅速连成一片,如同沉郁天际下滚动的惊雷,震动着古老的街道。
孟清辞和苏婉婷紧紧跟随着队伍的前列。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生疼,但胸腔里奔涌的热血却让她感觉不到多少寒意。她看着前方那面在寒风中猎猎作响的“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的旗帜,看着身边一张张年轻而激愤的面孔,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充盈着她的四肢百骸。
队伍沿着既定路线向前推进,目标是新华门前的请愿。沿途,越来越多的市民被惊动,他们站在街边,躲在店铺的门板后,用各种复杂的眼神注视着这支庞大的学生队伍——有关切,有同情,有茫然,也有隐晦的鼓励。偶尔有胆大的市民偷偷将热水壶、干粮塞到学生手中,又迅速缩回人群。
然而,平静很快被打破。
就在队伍行进到王府井大街附近时,前方突然传来骚动和惊呼声。紧接着,是尖锐的哨音和杂沓的脚步声!
“军警!军警来了!”
“他们拿着枪!还有棍子!”
人群出现了一阵慌乱。孟清辞踮起脚尖向前望去,只见街道尽头出现了黑压压的一片人影,荷枪实弹的军警和手持警棍的警察组成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线,正朝着学生队伍压迫过来。阳光照在冰冷的□□上,反射出令人心悸的寒光。
“同学们!不要慌!手挽手!我们是为了爱国而来,我们无罪!”学生领袖站在高处,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努力维持着秩序。
学生们迅速反应过来,按照事先的约定,手臂挽着手臂,组成了一道道血肉筑成的人墙。口号声更加响亮、更加整齐,带着视死如归的悲壮。
“反对华北自治!”
“收复东北失地!”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军警的队伍越来越近,甚至可以看清他们脸上冰冷而戒备的表情。冲突一触即发。
“冲散他们!”一个军官模样的骑在马上,挥舞着马鞭下令。
霎时间,军警如同潮水般涌了上来,试图用枪托和警棍强行冲散学生队伍。怒吼声、斥骂声、棍棒击打在□□上的闷响、女生的尖叫、受伤者的呻吟……瞬间将原本秩序井然的请愿现场变成了混乱的战场。
孟清辞和苏婉婷被人流裹挟着,奋力维持着身体的平衡。她紧紧拉着苏婉婷的手,生怕被人群冲散。就在这时,一个凶神恶煞的警察挥舞着警棍,朝着她们旁边一个身材瘦小的男生狠狠砸去!
“小心!”孟清辞几乎是本能地,用力将那男生往自己身后一拉,同时抬起手臂格挡。
“啪!”一声脆响,警棍重重地砸在她的手臂上,钻心的疼痛让她眼前一黑,几乎站立不稳。
“清辞!”苏婉婷惊叫。
那警察见打中了女生,愣了一下,但随即又恶狠狠地举起警棍。周围的学生愤怒地涌上来,试图保护她们,场面更加混乱。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
“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