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世家子弟考科举笔趣阁 > 120130(第18页)

120130(第18页)

元丰帝的转折有些生硬,说话也与权贵一样,弯弯绕绕点到即止,让下面的人去猜。

有人称这种说三分留三分为深沉,也有人认为,传达意思时语焉不详,是不承担责任。要是事情出了错,责任就不在自己。

宁毓承以为,元丰帝这般,是为了保证天子的神秘。毕竟天之子,天威深不可测,要保持距离,让人看不清楚,才能显出天家气度。

宁悟明是打太极的高手,道:“唉,王相杜大学士,他们不曾在江州府参加秋闱。要是去试一试,便能得知有多难。陛下的江山能人辈出,若非剑走偏锋出其不意,哪能在秋闱中崭露头角,得陛下召见。”

宁毓承端坐着,谦逊听着君臣之间的你来我往。

流儒雅的宁江南,要小心翼翼消除陛下心中的疑虑,还不动声色拍了陛下的马屁,真是难得。

元丰帝听到自己的江山能人辈出,宁毓承也是自己的子民,心下甚悦。他看向宁毓承,问道:“世人都赞扬君子,贬斥小人行经,你如何想到了律法上去,莫非你对此不以为然?”

既然元丰帝直接向宁毓承发问,宁悟明就不好回答了。他带着一贯的温润笑意,看着宁毓承,静等着他回话。

宁毓承看出宁悟明实则紧张,毕竟帝王多疑,他要是答不好,可以年少气盛来解释。只他的春闱,以后的前程就麻烦了。

夏恪庵曾说过,官不好做,宁悟明不容易。他虽事事通透,但他不一定做得到如宁悟明那般。

宁毓承承认的确如此,他对这一套打心底的厌恶。且以现在人的寿命,活到六十岁就算高寿,在短暂的生命中,他不会浪费在这些上面。

虽知道该如何回答,宁毓承还是照着本心道:“回陛下,圣人之言,学生自当深以为然。想到律法,乃是学生见到官员不守律法,藐视律法,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宁氏在青州府瘟疫中出力,宁毓承也在。元丰帝心道,到底是年轻读书人,满腔热血,容易被鼓动。

元丰帝道:“好,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宁相,你这个儿子,果真年少有为。”

宁悟明笑道:“到底年轻啊,得罪人而不自知。陛下,臣要去问问王相杜大学士,要他们给小七的文章还个公道。”

元丰帝伸手点着宁悟明,道:“哈哈哈,你还真是护短。王相杜大学士没说七郎文章写得不好,可别去惹事了。”

“陛下,臣不惹事,就跟王相杜大学士好生讨教讨教。”宁悟明嘴上虽这般说,手却慢慢挽着衣袖,看上去似乎要与他们打架。

元丰帝一愣,接着他乐不可支道:“王相年岁大了,你别气坏了他的身子。杜大学士消瘦,可不是你的对手。读书人,怎能动手?”

宁悟明嘴上应和,衣袖却挽得整整齐齐。

君臣之间说说笑笑,宁毓承坐在那里,听着他们废话中的含意。

宁悟明喜欢骂人,但他不至于与人动手。一副要去王相杜大学士要干仗的模样,估计是元丰帝乐意看到重臣之间关系不和。

要是朝臣之间同心协力,元丰帝该担心自己身下的龙椅了。

在御书房坐了一会,到了午膳时辰,元丰帝留了饭。饭后,元丰帝要午歇,宁悟明与宁毓承一起告退。

两人离开福元殿,雪后的太阳高悬,照在身上不见任何的暖意。屋檐上垂着些小冰凌,在太阳下晶莹闪烁。

广场空旷,宁悟明小声道:“小七,你这次的解元,有朝臣参奏你舅父与薛学正亢壑一气,因着是亲戚,让你拿了第一。陛下召见你,也是不放心,要亲自看看你。宁氏在江州府,在京城的传闻中,被说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

宁毓承慢慢道:“宁氏要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先要发兵将那些胡说八道的人嘴打碎。”

“你小子!”宁悟明瞪了他一眼,旋即笑了,道:“我也是这般回他们。你提到的律法,对谁最不利,当是朝臣官员士绅。陛下巴不得如此,这次瘟疫,大齐损失惨重,内帑可舍不得拿钱出来。”

瘟疫影响到了元丰帝钱袋,巴不得将造成他损失的官员都砍头。身为天子,也不敢为所欲为,要是招来上下官员的大力反对,他估计要被推下龙椅。

元丰帝压折不发,宁悟明与其他朝臣官员互骂一通,此事就这般过去了。

“听说陛下召你进宫,我知道你知道如何应对,还是有些担心。陛下上了年岁,愈发不好相与,要是你略微透露出野心,就该惹陛下生气了。陛下不喜欢野心,野心会带来麻烦。最好天下都太太平平,奏折都是报喜。”

宁悟明叹了口气,无奈道:“广平巷那边在太宗时,周围荒凉,工部拿来做了兵器库。内帑给宫中呈现的焰火,与兵器库也在一起。随着京城人口越多,广平巷周围变得热闹起来。早就提出,周围百姓众多,焰火堆放在那里不稳妥,要是炸开着火,后果不堪设想。本是工部管着此地,内帑强势,内侍接了过去。工部不管,内帑也推诿。自太宗就在的兵器库,兵器乃是重中之重,不能轻易动工搬迁,一是要考虑到兵器库的安全,二是要寻一方合适之地,还要钦天监看过,陛下要去问过祖先。陛下以为麻烦,内帑的人也不愿多事。如此重大之事,就这般拖着,迟迟未决。”

先前宁毓承的回答,宁悟明着实捏着一把冷汗。幸好宁毓承并没有回答太多,提出革新的想法。

刚登基时,元丰帝总有三分热情。帝王做久之后,在权势富贵中,热情就随之流逝。

十年,元丰帝做帝王太久了!

宁毓承坐船都不累,只进宫一会,便感到意兴阑珊。他嗯了声,就没再说话了。

走过护城河桥,宁悟明要回去政事堂官廨,停下脚步看了看他,道:“赶路辛苦,你先回去歇着吧。”

“好,阿爹,我先回去了。”宁毓承与宁悟明道别,出了皇城。

长安驾车,带着福山等在城门外,宁毓承准备上车时,听到一道隐约熟悉的声音在喊他:“宁七郎?”

第129章……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