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没理他,只是收起手机,走到解何杨身边,看着她惨白的脸和微微发抖的身体,眉头拧成了疙瘩。他二话不说,转身去厨房冰箱里拿出冰袋,用毛巾仔细包好,然后蹲下身,动作极其小心地将冰袋敷在解何杨的左腕支具上方。
冰冷的触感透过布料传来,暂时压下了那蠢蠢欲动的隐痛。解何杨看着父亲蹲在自己面前,笨拙却无比认真地为自己冰敷的样子,看着他额角渗出的细汗和紧抿的嘴唇,心头翻涌的愤怒和委屈,被一种更沉重的酸涩所取代。
“爸…没有录音…”她低声说。
杨正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头也没抬,声音闷闷的:“知道。吓唬他的。”他调整了一下冰袋的位置,语气带着一种混不吝的狠劲儿,“他敢来真的,老子陪他玩到底。黑的白的,奉陪。”
这简单粗暴的宣言,却奇异地让解何杨感到了一丝安心。至少,在对抗外部的恶意时,父亲是一座可以依靠的堡垒。
深夜,解何杨的房间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杨正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手里没有拿牛奶杯,而是拿着他的平板电脑。
“杨杨,”他声音压得很低,“睡没?”
解何杨摇摇头,坐起身。
杨正走进来,将平板递给她。屏幕上不再是波形图,而是一个极其简陋、却条理清晰的表格文件。文件标题是:“杨杨左手康复进度与风险数据库(草稿)”
下面分列着:
日期
康复项目
完成度(%)(旁边有李姐的简签确认)
艾米丽评估-神经信号活跃度(等级1-5)
艾米丽评估-疤痕组织反应
主观感受-疼痛等级(1-10)
主观感受-酸麻异常感描述
主观感受-‘刷毛感应’成功率(%)(后面打了个括号:秘密数据)
关联外部事件(如:情绪波动事件-观看比赛视频,日期;外部威胁事件-律师上门,日期)
风险预警分析(根据以上数据关联分析可能诱发的风险点)
建议行动
表格里已经密密麻麻填入了过去十几天的数据,虽然粗糙,但逻辑清晰。在“律师上门”那天的关联事件栏,杨正用红字标注了“高风险-情绪剧烈波动”,并在风险预警分析里写道:“外部压力源激增,需加强情绪疏导与防护,暂停所有刺激性训练至少72小时”。在建议行动里,他写着:“冰敷,静养,心理支持(李姐谈话)”。
而在她偷偷进行“刷毛感应”的日期后面,在“刷毛感应成功率”一栏,杨正根据她的描述,竟然也估算了一个百分比(比如20%),并在旁边用小字备注:“微弱触电感,位置:拇指指腹,扩散范围约1cm。持续约0。5秒。无主动动作。”
解何杨震惊地看着这份“数据库”。父亲竟然把她所有细微的感受、外部的干扰、医生的评估、甚至她深夜的秘密尝试,都用这种笨拙却无比严谨的方式记录、关联、分析起来!他是在用做金牌教练时分析对手、制定战术的方式,来管理她的康复进程和风险!
“爸…这…”她抬头,眼眶发热。
杨正拿回平板,指着最后一行空白:“今天,疼了。数据断了。”他看着女儿,眼神是前所未有的认真和…恳切?“跟爸说,咋碰着的?当时在想啥?啥感觉?越细越好。爸记下来,找规律,看下次咋躲开这‘雷’。”
这一刻,解何杨终于彻底明白。父亲不再是那个只会用怒吼或笨拙炸酱面表达关心的男人。他正在用他全部的专业素养和执拗,为她构建一座防御风险的堤坝,绘制一条通往球台的、布满荆棘却有可能走通的小路。他将自己变成了她康复路上的“数据库”和“分析师”。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描述那天看到视频后的情绪波动,身体的动作,疼痛袭来的位置和感觉…杨正低着头,手指在平板上笨拙却飞快地敲打着,像在记录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报告。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父女俩专注的侧影。一个在倾吐,一个在记录。对抗伤病的战役,在数据与感知的交织中,进入了更精细、也更艰难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