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7章
经过十五年多的磨合,草原社会秩序基本稳定。
由于军事震慑和盟旗制度的潜移默化,内外交困的西辽,在四十岁的女王耶律普速完的率领下,和平融入大明。而耶律普速完也获得“顺明太后”的封号,其子耶律永寿(原本姓萧,母亲称帝后随母姓)获得“远顺亲王”的爵位。
西南方的“改土归流”,还要麻烦至极。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这个可比盟旗制度要完全得多。实际上盟旗制度就是草原上的土司制度,以后也要进化到改土归流。但估计那个过程,还需要两个、三个十五年才能完成。
大明朝廷在西南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大明新政”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
在废除土司世袭制度时,对土司本人,根据他们的态度给以不同的处理。对自动交印者,酌加赏赐,或予爵位世职,或给现任文职武职。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并将其迁徙到其他的省份,另给田房安排生活。
改土归流。实行的和草原上完全一样的政策:儒、释、道和完全开放。
土司的实力不如草原部族那么大,也形成不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那样庞大的军事力量。但土司所处地域是高山峡谷、地形复杂之处,老百姓很闭塞,只信他们各自的巫教,不容易被外来的儒释道渗透,也很难了解大明新政对绝大多数百姓的好处。
所以,土司叛乱就很容易召集起百姓叛乱。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他们自动就会游击战,剿灭非常困难。并且常常不注意就给你来个偷袭、陷阱、反杀。。。。。。使得大明军损失不小。
但还是在于热兵器的降维打击,加上给普通百姓的好处逐渐显现,经过十五年磨合,改土归流还是成功了。
但改土归流所花的代价,竟然比融合草原民族所花的代价还要大、时间还要漫长。
后来在草原上也实行了“改土归流”,差不多又花了两个十五年,才在大明境内全部完成!建立了空前规模的国土、空前统一的统治、空前稳定繁荣的庞大帝国。
全新大明的国土面积,还要超过后世“我大清”的海棠叶,人口已经超过二亿五千万了。
在大明建国十八年中,最大的敌人竟然是“士绅集团”!
一个国家的既得利益集团,一般包括皇族、勋贵和士绅集团。
在华夏的蒙昧时代,散布着大大小小的部落。后来,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与炎帝部落结盟,创立了炎黄部族。炎黄部族就成了大大小小部落的“共主”。
到了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他就实行了分封制,全国分封了上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又分给自己的子侄、属下来管理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