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他们认为,朝廷应该坚守传统的治国理念和管理模式,不要轻易尝试这种新颖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做法。
然而,面对保守派的担忧和反对,秦逵并未气馁。
他深知这个计划对于工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清楚只有说服这些保守派官员,才能让计划顺利实施。
秦逵此刻再也无法保持沉默。
他深知,要让这些保守的朝臣们理解工部的困境,空口无凭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命令手下将工部多年来的账本全部抬上来,准备用铁一般的事实来说话。
随着一本本厚重的账本被逐一摆放在御书房的桌案上,秦逵开始一本一本地翻开,并详细地向在场的每一位朝臣解读其中的内容。
这些账本记录了工部多年来的收支情况,每一笔开销、每一项收入都被详细地记录在案。
然而,随着秦逵的解读,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逐渐浮现在众人面前:
工部这么多年来,竟然一直处于经费紧张的状态,所剩的银两寥寥无几。
朱元璋听着秦逵的汇报,眉头紧锁。
他作为一国之君,自然知道工部的重要性,也明白经费短缺对于工部来说意味着什么。
然而,他却没有想到,工部的困境竟然已经严重到了这种地步。
黄子澄见秦逵受到质疑,深知这位工部尚书的难处,于是也站出来为他说话。
他向朱元璋行礼后,有条不紊地说道:
“陛下,秦尚书所言非虚。工部每次承揽工程,都有严格的标准和流程,这些标准和流程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如今,工部提议让手艺人们挂靠,实际上也是在遵循这些标准和流程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新的尝试。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这些标准,确保工程的质量不受影响,那么这种挂靠的方式,确实可以实现各取所需,既解决了工部的经费问题,也为手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朱元璋听了黄子澄的话,心中的疑虑稍微打消了一些。
他明白,黄子澄和秦逵都是忠心耿耿的臣子,他们提出的建议必然是为了朝廷的利益着想。
而且,这种挂靠的方式听起来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只要能够控制好质量和进度,确实可以实现双赢。
于是,朱元璋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了秦逵和黄子澄的建议。
他说道:
“既然你们都有这样的信心,那朕就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去尝试实施这个计划。不过,朕要提醒你们,这个计划关系到朝廷的声誉和百姓的利益,一定要谨慎行事,确保万无一失。”
就这样,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挂靠这种新颖的合作方式。
这不仅是大明王朝在工程管理上的一次创新尝试,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