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然问道:“待入了卢公的门,书院中自然有的是书给兄长阅读,兄长何必急于一时?”
刘备轻轻一笑,并不回答。
他倚在门前,静静看着逼仄小院上空窄窄的四方天。
他也知道,待入了卢公的门再努力学习不迟。只是韶华太短,他摸着自己没有皱纹的额头眼角,总是心生惶恐,不敢耽误任何一寸光阴。
【“备备啊,你要是早早用功读书,得到卢植赏识。卢植很乐意提携同郡后进之秀,说不定就手把手教导你兵法了,何至于你每次带兵超过一万就会败得很难看,落下了一个‘万人败’的称号。”】
刘备嘴角微微抽搐。
小祖宗,我的老祖宗,这个“万人败”的绰号,是你自己取的吧?只有你这么(因不能对祖宗不孝而咽下)的人,才会取如此轻辱人的绰号。
刘备每当为梦中的小祖宗而胸口闷痛时,想起小祖宗追着孙家小霸王叫人家“江东鼠辈”,胸口就轻松多了。
等曹孟德归降后,小祖宗还嘲笑曹孟德为短腿狸,秦始皇腰间别个他呢。
还有天天被迫听小祖宗碎碎念“刘景升儿子若豚犬”的刘表,刘表那神情啊……
年少的刘备眼中饱含痛苦的思念。
那可真是太痛苦了。
刘备继续绞尽脑汁借书读。
虽然在梦境中,他被小祖宗强押着读了很多书,被小祖宗当无知稚童般教训。但梦境是梦境,梦境中读过的书若不在现实中再读一遍,梦境中思考过的知识若不在现实中再思索一次,刘备总觉得那些知识和经验就像是庄周梦中蝴蝶翅膀上的粉末,轻飘飘的,落不到实处。
他需要再看一遍,再思考一遍。
梦中的他和现在的他,心境处境都大不相同,即使看的是同样的书,思索出的内容也一定有所不同。
【“备备啊,未来会改变,其他人也会改变,你唯一能牢牢把握的,只有你自己。这一点你要学我阿父,阿父虽无能,全靠我才能当上皇帝,但他这一点还是不错的,超出大部分人的阿父。”】
小祖宗,汉高祖都无能了,这天底下还有谁敢称英雄?小祖宗你吗?
还有,我字玄德。哪怕你不肯称呼我的字,你是祖宗和陛下,直呼我的名也没问题。“备备”这个称呼是不是太奇怪了?每次你这么称呼我,周围人的肩膀就抖动得十分厉害。
少年刘备这番“自甘下贱”的举动,并非所有人都鄙夷之。
有年长的人怜惜刘备的好学,主动与刘备交流学问。
还有聪慧的人明白刘备这样的举动,才是真正值得结交的贤人,愿意倾囊资助刘备,与刘备结为友人,比如公孙瓒。
公孙瓒已经弱冠。他虽出身豪族,但因母亲身份低微,不得家中资源倾斜,无法由荫庇入仕途,只能当个书佐小吏。
不过他长相俊美,声音悦耳,机敏善辩,很快就被涿郡太守看中为婿。涿郡太守资助公孙瓒前往各地大儒处求学,攒资历,扬声名,以举孝廉。他的手头十分宽裕。
公孙瓒怜惜刘备与他曾经一样的贫苦,更欣赏刘备与他曾经一样的在贫苦中也努力拼搏的劲头,愿意与刘备结为兄弟,资助刘备此次游学一切花销。
刘备认了公孙瓒为兄长,但拒绝了公孙瓒的资助。
刘备道:“若得了兄长的钱财,将来我便不敢与兄长并肩而立了。兄长放心,备有手有脚,饿不死。”
寡言的人说起真心话来最为动情,公孙瓒便不再提资助刘备一事,只是时常与刘备同食,并与刘备一同读书。
卢植也得知了同郡有一个为他人干粗活,以换取书籍阅读的少年郎。
左右道,刘备可能是沽名钓誉。
卢植笑着摇头:“我知道他,他心思单纯,很不爱读书,断不可能为了沽名钓誉而每日手不释卷,定是如今真的爱读书,才能容忍住闭门苦读的寂寞。再者,如今举孝廉者,谁不‘沽名钓誉’?刘备年仅十五,若已经有了为自己博得名声的城府和毅力,那也确实是人才了。”
左右称是,开始对刘备心生好感。
卢植记录下所有前来求学的人的姓名和到达的时间,每个人都静静考察了数日之后,才依次见面。
他本可以敞开大门,只自顾自地讲学。但卢植讲学并非完全为了声望,他真的希望能为大汉培养更多人才。
因此他耗费精力考察了一番前来求学的人的学识后,将其分成不同的批次来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