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网购狂欢中快递一路向前
2009年,中国经济尚处于金融危机的重创中,无论是产业基本面还是微观企业都乏善可陈。而在这一年,淘宝举办了第一届“双11”购物狂欢节,而后京东、苏宁鼎力加入,网购蔚然成风。
电商体内蕴藏的巨大能量彻底将快递公司征服,同时“爆仓”这个金融常用语也随着“双11”成交量的一路狂奔,让快递公司“痛感”明显。更为重要的是,2009年10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以下简称《新邮政法》)正式颁布实施,民营快递终于摆脱“黑快递”的身份,正式获得法律地位和认可,自此快递开始一路向前,并成为中国经济的“黑马”,得到总理点赞。
电子商务的壮大以及快递业的崛起,不仅成为未来十年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外卖、闪送等本地生活服务大行其道,甚至影响了制造和流通的方式,C2M(1)方式蔚然成风。
2009年,中国服务业发展中的佼佼者正受到“高光”关注。这一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举办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服务业领域的企业家第一次占到了半数,他们是民生银行董文标、深创投靳海涛、凤凰出版谭跃、新浪曹国伟、新东方俞敏洪。
《经济观察报》社长刘坚撰文写道,“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由创造、创新、提高效率而带来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必须寻找到一种更有韧性的发展模式”。服务业之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似乎正是承担了这样一个重任。这是新业态的创造、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点,是流通渠道整合、物流交通大发展带来的经济运行效率的大提高,也是互联网新生活、大文娱的产业化带来的消费新趋势。
2009年的这样一份人物榜单,更像是服务业为人们标注的一个鲜明注脚。
民营快递有了合法性
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份批复打破了中国邮政长期政企合一的局面。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邮政管理局相继成立,邮政快递的监管机构铺设完备;中国邮政集团以企业法人主体的身份进入市场,一个新的大型中央企业浮出水面。政府依法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新格局成型,中国邮政与民营快递、外资快递开始同台竞技。
故事到此时,开始有了波澜。
在原有体制下,中国邮政在履行“推动流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市场功能之前,它首先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承担着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我国幅员辽阔,在很多偏僻、地广人稀的地区,非国家意志难以保证邮政的普遍性,这也成为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甚至是政治责任的重要体现。
打破“政企合一”的局面,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如何分拆普遍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如何平衡中国邮政的普惠性和竞争性,中国邮政又如何与其他快递公司开展竞争?这些都是不小的难题。各方聚焦到了邮政专营权的界定上,因为这不仅是普遍服务的边界,更意味着中国邮政集团垄断性服务的边界。前者大概率会亏损,而后者则意味着利润的保障,是一种补偿性收益。但如果边界过大,就一定会对其他市场主体造成不公。
这其中充满了激烈的博弈和妥协,并直接体现在对《新邮政法》修订的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上。《新邮政法》从2002年开始修改,历经十一稿的讨论,都是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一轮又一轮的修改稿都没有确定经营合法性的边界。2008年,第一个修订草案终于进入公众视野,仍没有明确规定邮政专营权的范围。这让民营快递不安地挣扎在“大限将至”的边儿上,集体抗争也由此被激发。
最终,历时7年,这部堪称行业的“根本大法”《新邮政法》在2009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其中,各方关注的邮政专营范围表述为“国务院规定的范围”,回避掉了备受争议的邮政专营的单件重量。
这于民营快递的发展算是一种默许和鼓励。每一项改革之艰难,各方博弈的纠缠,在《新邮政法》的修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值得庆幸的是,政策制定者最终选择了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用国有企业的亏损来支撑起邮政的普惠性。
这一版的《新邮政法》为非邮快递赋予了合法身份,为民营资本进入快递流通业拓宽了通道。如果说这为快递业的发展清理了一系列政策性障碍,那么此后以“双11”为代表的电商爆发则为我国的快递业打开了一片市场新大陆,让中国快递从默默无闻成长为中国经济的“黑马”,并为服务业贡献了巨大增量。
网购如风 快递如火
11月11日,因为形似四根棍子,而在年轻人中流传为娱乐性节日——光棍节。它在年轻人心中所引起的共鸣,在日后的购物狂欢中似乎也得到了某种延续。
2009年,阿里巴巴举办了第一届“双11”,因参与商家的数量和促销力度均有限,只有27个品牌参与了活动,却达到了远超预想效果的营业额——5200万元!
原本的一次促销,让阿里看到网购的巨大潜力。
自此,每年的11月11日成为阿里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随后京东和一众电商鼎力“竞争”,网购蔚然成风。这一热情甚至延续到了国际,“双11”后来更名为全球购物狂欢节。在那24小时里,下单买买买成为一种神秘的仪式。零点开抢,一波又一波商品折扣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当天24小时的交易额也在不断刷新纪录。到2019年的“双11”当天,天猫的总成交额达到2684亿元,京东披露的数字是2044亿元。2000亿元,这意味着什么?2019年,中国共有107家企业在这一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000亿元以上(2)。以“双11”为代表的网购促销呈现出了一种非典型的经济状态,以此为代表的电商增长势头一发不可收拾。
火起来的网购考验着支付、物流、数据计算等方方面面的能力,也成为现代商业基础设施完善的催化剂。
第一个大考验,就是物流难题。
对已经获得正式法律地位的几大民营快递来讲,正铆足了劲要大干一场,当时申通日均业务量已逼近百万大关。2009年,淘宝的第一个“双11”产生的26万件物流订单,确实显得“僧多粥少”。淘宝在最初与快递公司合作时是艰难的,没有足够的物流订单来满足快递的日常吞吐量。此时谁都没预料到这位客户日后的飞速发展,更想不到快递公司的命运会与这个大客户紧密相关。
2010年“双11”,交易额达到9。36亿元,同比增长1772%。这一天共产生物流订单1000多万件,较前一年暴增近40倍。
2011年是淘宝举办的第三届“双11”,因为有3个“11”,这一年的“双11”也被大家戏称为“世纪光棍节”,话题感爆棚,消费热情更是空前。当日交易额飙升至33。6亿元,里程碑式的飞跃,是上一年的约3。6倍,开场8分钟成交额就破亿,物流订单产生的快递包裹量达到2200多万件,较2010年翻倍。
若干年后再看这样的成绩显然微不足道,但当时让所有人为之兴奋,快递公司开始“痛感”明显。包裹的增长量大大超出预期,虽然事先也进行了精心准备,但面对潮水般涌入的包裹,转运中心根本无力应付,几近瘫痪。
全国各地驶来的大货车,在转运中心外围排起绵延数公里的长龙,有些快递重镇的交警部门都接近崩溃,跟快递公司一起加班加点,24小时疏导。作为管理部门的国家邮政局也在网站上首次开设快递旺季服务保障的专题页面。
然而,在“双11”的重压下,原本2~4天的包裹时效,延长到1~2周的时间。直到12月下旬,“双11”的包裹才慢慢消化完毕。由此带来的延误、破损甚至丢失等服务问题,更是让快递、商家、平台倍感煎熬。
“爆仓”成为那一年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一役过后,所有人都开始复盘、总结和反思。痛定思痛的快递公司意识到,电商包裹超过商务件成为最大的业务来源,并以难以估量的速度增长。快递公司也开始在全国布局,还大力度进行信息化建设。
此后,在电商引领、政策护航下的国内快递,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