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2章
侯人杰道:“皇上恩德如山,钱家李氏当感恩戴德。”
吏部尚书向朗捧着奏本道:“根据《大明官吏新政》,吏部充分征求内阁和其他各部意见,臣牵头拟定了第一次朝廷大换血章程,请皇上御览指正。”
赵德昭站起来,走到群臣中,边走边说道:“这之前的朝廷,朕称之为建国定鼎朝廷,功莫大焉!朕会将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刻在承天门广场立起的巨型碑石上,必将传颂千古!”
群臣一起振臂大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创业难、守业更难。”赵德昭继续道:“打天下,殚精竭虑、披荆斩棘,大家都累了。在一个岗位上待久了,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还有形成尾大不掉的利益圈子。。。。。。所以,五年前,朕提出了《大明官吏新政》;经过五年的讨论、修改,终于定稿,明发天下。这次大换血,不是让大家集体下岗。当然,接近有一半要致仕,因为他们年岁大了,精力不济。其他的,有些为升职,有些为转岗,也有的要降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朕要让朝廷充满活力,而不是一潭死水、滋生病菌。要让底层有才华的人能够进入上升通道,能者上、庸者下,腐败者惩!”
“这次退休的,朕也安排了两条路:一是致仕回到故乡、或者愿意去的地方,颐养天年,朕当赐金礼送。你们回到地方上,可以适当关注民情民意,有所建议,直接给朕来信。二是进入朕设立的‘皇家咨政院’,就在养心殿南侧隆宗门外,恰好有一个大院子。皇家咨政院不是朝廷编制,除了退休俸禄,朕的内库将给予补贴。咨政院不要求经常来,大概一旬和朕聚会一两次;有权对内阁十二部制定的政策进行质疑、建议。”
“皇家咨政院”是参考后世的“顾问委员会”。赵德昭这个设置其实变相分了内阁的权,而且让后宫也参政。
在后宫的安排,林师师和秦湘莲管理非常出色;邓熙凤和薛宝蟾打理皇家产业和生意,文鑫主管大内御医,锦儿和秋香负责御厨;贺霞和武玉环对接情报系统黑旗军,韩红拂和瑛姑负责对接周渊领衔的大内供奉,欧阳嫣对接大内侍卫。
在政务上,柳可卿、马小宛、许芸茹却是天才,她们对《大明新政》和《大明官吏新政》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赵德昭就让马小宛对接《大明时报》,许芸茹对接退休到地方上的老臣的私信。而父亲作为王居正先生变法的干将的柳可卿,则是赵德昭的内宫政务机要秘书。
这种安排,实际上大明的国家层面,就分权成了朝廷、皇家咨政院和内宫三块;而朝廷本身又是文武分治,文官、武官内部又有分权。。。。。。但没有了宦官的势力。
赵德昭继续道:“这次朝廷换血,涉及到动三分之二的官员。希望吏部作好补充、交接。。。。。。不要使得政务混乱。”
向朗拱手道:“臣,保证顺利完成。”
“西辽回归,加上‘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今后大概率没有大的战事了。所以军队可以适当裁减,军队上下由朕亲自主持换血。同样设立‘军事委员会’,原有军长以上都进入军委;八个军实行师长互换,防区调换。原则上是重新调换编制,东西南北互调。”赵德昭回到宝座。
军队换血,动的手术非常大,赵德昭没有让后宫介入。
由于后妃对于军队的深度渗透,军队分几大派系:
韩红拂为领头羊的青龙帮派系(含黑松山派系)最大,几乎占据军方中高层半壁江山。比如流落到黑松山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蒋干、赵刚,黑松山的冯唐等也和他们紧密相连。然后是韩红拂在闽越地区的势力(如吕盛、郭方等),钟奎在榆林军势力(连带柳可卿),彭水根在桐霍山的势力(连带秦湘莲)。
然后是沐婉凝(原云国公府)派系:沐家军高层人才众多,还包含了周渊、高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