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思维方式更好,就转而用这种思维方式更好。
哪种行事效率更高,那就用那种行事办法。
并且从来不认为改革的代价高昂,只要是确保有利的,那就可以做出更改,不管是快刀斩乱麻地改,还是逐步地改,都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就比如说陆河自创的品牌溪上。
溪上原本发家时只是网店,靠着订单确定数目确定产品的数目,前期基本上是现做现卖,这样虽然风险低,没有囤货的危险,但也导致了销售时期延长,让消费者不满。
后期攒下资本,就变成仓储发货,随时都有现货,再到后来,则发展线下门店,除却打响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又确立了每座城市产品的售卖与维修。
现在,又因为陆河回到了周家,陆河也从不纠结于刚回家拘谨之类的,只要是现成的资源,那就不会犹豫,立马用上。
周信行手下掌管传媒公司,那就让公司艺人替品牌打响知名度。
周智行管着教育,那就致力于发展校服和学生背包。
至于周义行,他常年国内国外跑,管着国际业务,那就让他将溪上的货物带到别的国家,在别的国家内也发展旗舰店。
而最后一个三叔周礼行嘛。。。。。。
陆河怕他心里不舒服,还特地给周礼行送了几件皮衣。
毕竟,他一个甩袖掌柜,也帮不上什么忙。
陆河做这些事情时,并未与周仁行商量。
他并不认为这些是靠着人情,而是作为生意在与家里的叔叔们谈。
出资多少,佣金多少,预算多少,多大的店面,多少的客流量,是预营业还是正式去做。
每一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
后来,几个兄弟们聚在一块把这件事一说,就连周仁行都又自豪又好笑。
傻孩子,自己家的资源客气什么?
将来不都还是他的。
当然,几个兄弟们也没真想拿大侄子的股份和盈利,自家人,帮个忙又怎么了?
不过看到陆河能安心使用家里的资源,周仁行和一众长辈都乐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