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5章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研究员接过话头,他是秦思远委派的副手,姓王。
此时的他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上面是能源核心的三维模型:“林总你看,核心的能量约束环碎了三个,这玩意儿是特制的记忆合金,我们仓库里的备用件都是普通型号,根本撑不住超临界状态下的能量冲击。”
“而且里面的冷却管路也裂了,昨天我们试着用纳米胶修补,结果刚通了百分之一的能量就崩开了,差点把仪器烧了。”
闻言,林凡点了点头。
烛龙二代的能源核心采用的是“可控湮灭”技术,约束环和冷却管路都是用月球钛合金掺了石墨烯做的,普通材料确实扛不住。
他记得红龙科技的总厂里有备用件,但现在通讯没恢复,根本调不到货。
看样子,想完整解决这个烛龙二代的问题,还真没那么容易。
除非能够朝着国内那边去进点货,不然根本没法整。
但不管怎么说,不能因为这个目前解决不了,就不去解决其他问题了。
总归得完整的检测一番的。
“外部结构呢?”林凡转向负责装甲外壳的组长,那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叫老李。
此时老李正蹲在装甲的断臂旁,手里拿着游标卡尺测量着什么。
只见老李站起身,指了指那道撕裂的口子:“这里的问题是应力分布。”
“原来的外装甲是蜂窝结构,现在撕裂的边缘有三十多个应力点,我们就算用同型号的钢板补上,下次受力时肯定还会从这里裂开。”
“除非能重新计算应力场,调整装甲的拼接角度,但这需要超级计算机跑至少六个小时,我们现在的设备…”
老李摊了摊手,旁边的工作站屏幕上,一个复杂的模型正卡顿地旋转着。
“电子元件那边呢?”林凡又问道。
负责这块的是个戴眼镜的女研究员,叫张岚,她推了推滑落的眼镜,调出一份故障清单:“主控芯片没事,但辅助传感器坏了十七个,尤其是红外探测模块,我们拆下来看,线路板上的焊点全被震松了。”
“最麻烦的是能源转换模块,里面的电容烧了一半,备用件的型号对不上,强行替换的话,可能会导致能源输出不稳。”
林凡走到烛龙二代的头部残骸前,那里的光学镜头已经碎了,像一只失去神采的眼睛。
他伸出手,轻轻碰了碰装甲表面的划痕,那是上次战斗时留下的,深褐色的金属底层暴露在外,像结痂的伤口。
“约束环的问题。”林凡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我们不用记忆合金,用仓库里的超导磁体做临时替代。”
“把三个碎环的位置空出来,用磁体阵列形成新的约束场,虽然能量转化率会降百分之十五,但至少能让核心启动。”
王研究员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磁体阵列?这倒是个办法!不过磁体的冷却系统…”
“用装甲的备用冷却液循环管,临时改个并联回路。”林凡指着装甲腰部的一个接口,“那里原本是给额外武器模块预留的,接口规格正好能对上。”
秦思远立刻拿出笔在图纸上画起来,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样的话,约束强度可能不够稳定,需要实时监测磁通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