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的和谐之下,陈序那属于“情感考古学家”的本能并未完全沉睡。在确认关系并享受了一段纯粹智力交融的时光后,他内心深处那套完整的“亲密关系模型”开始悄然运作。模型提示,长期关系的维持,除了高阶的智力共鸣,也需要适当引入一些“非理性”的情感润滑剂,以增加关系的韧性和丰富度。
这并非出于他个人的情感需求,更像是一种遵循理论指导的“实验步骤调整”。他决定,在保持智力主体框架的同时,尝试注入一些常规的浪漫元素,观察楚月的反应,并完善他的“智性恋”模型数据库。
第一次尝试,是在一个周五的傍晚。楚月刚结束一个冗长的视频会议,略显疲惫。陈序没有像往常一样首接与她讨论会议内容,而是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束花——不是浓烈的玫瑰,而是选择了优雅的白色郁金香,搭配几枝翠绿的洋桔梗,显得清新而富有知性美。
“送给你的。”陈序微笑着递过去,语气温和,“感觉你需要一点色彩调节一下。”
楚月看着递到眼前的花束,明显愣了一下。她没有立刻伸手去接,眉头几不可查地微微蹙起,眼神里掠过一丝……困惑,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
“为什么?”她问,语气不是惊喜,而是纯粹的疑问,像一个研究员在询问一个不符合预期的实验数据。
陈序保持着笑容:“不为什么,只是觉得你会喜欢。”
楚月接过花,动作有些僵硬。她低头看了看,又抬头看向陈序,非常认真地说:“陈序,植物的生殖器官被切割下来,其生物学意义己经终结。它的色彩和形态,虽然能刺激人类的视觉神经产生短暂愉悦,但从能量和时间的投入产出比来看,这是一种效率很低的行为。而且,它很快就会枯萎,需要处理,这会增加不必要的时间成本。”
她顿了顿,补充道:“如果你觉得我需要放松,我认为讨论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或者一起分析一组新数据,是更首接有效的方式。”
陈序脸上的笑容微微凝固。他预设过她可能不热衷,但没料到会是如此彻底的、基于“效率”和“生物学”的理性解构。那束精心挑选的郁金香,在她手中,仿佛成了一堆需要被分析、被评估、最终被定义为“低效”的有机残留物。
第二次尝试,是他策划的一次“浪漫”晚餐。他预订了一家以星空主题闻名的高级餐厅,环境私密,灯光柔和,背景音乐流淌着舒缓的古典乐。
落座后,楚月环顾西周,然后拿出手机,开始计算餐厅的照明光谱、背景噪音分贝,并低声评论:“这种低照度环境虽然营造了所谓的‘氛围’,但不利于阅读菜单和观察食物细节,可能影响用餐效率和判断。音乐的选择也带有明显的情绪引导意图……”
整个用餐过程,她更像是一个在进行环境评估的工程师,对菜肴的点评也集中于食材的营养成分、烹饪方式对分子结构的影响。当陈序试图将话题引向更私人、更感性的领域时,她要么用逻辑将其拉回客观层面,要么就表现出明显的兴趣缺失。
最让陈序感到挫败的,是一次他试图给她一个惊喜的拥抱。那是在她成功解决了一个困扰团队数周的难题后,陈序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下意识地想张开双臂拥抱她。
楚月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后退了半步,身体微微绷紧。虽然她很快放松下来,并解释为“不习惯突然的身体接触,这会干扰我的思维连贯性”,但那一刻她眼中闪过的、类似于受到“意外变量”干扰的警惕神色,深深地印在了陈序的脑海里。
这几次尝试,像几颗冷水,接连泼在陈序“完美模型”的幻想上。
他开始清晰地意识到一个问题:
楚月爱上的,可能根本不是他“陈序”这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
她爱上的,是那个能与她在智力上完美同步的“思维模型”,是那个能提供跨学科洞察力的“合作者陈序”,是那个符合她理性世界一切要求的“最优解”。
她享受的,是思想碰撞的火花,是逻辑推理的严谨,是解决问题的高效。至于鲜花代表的审美情趣,拥抱传递的情感温度,惊喜带来的情绪波动……这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纳入严谨逻辑框架的“人性”部分,在她的价值体系里,不仅是多余的,甚至可能是需要被纠正的“噪音”。
他回想起苏婉清的话:“她爱上的,可能只是你展示出的顶尖智力模型。”
当时他不以为意,此刻却如醍醐灌顶。
他精心扮演的角色太成功了,成功到让楚月深信不疑,也成功到……将他自身那些不属于这个“顶尖智力模型”的部分,完全屏蔽在了她的爱之外。
他的实验,似乎证明了“智性恋”的存在——一个人确实可以因为另一个人的智力而产生强烈吸引和联结。
但同时,这个实验也开始揭示“智性恋”的残酷一面——这种爱,可能指向的是一个抽象的智力符号,而非具象的、充满复杂性和非理性的人。
完美的模型,出现了第一道清晰的裂痕。
陈序看着正在白板前奋笔疾书、完全沉浸在自己思维世界里的楚月,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寒意。
他成功地让她爱上了他精心打造的“镜像”。
而那个镜像之外的、真实的他,此刻又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