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儒商的代表有哪些 > 第48章 公义破亲(第2页)

第48章 公义破亲(第2页)

夏五月的晋国,天气己经有些炎热。

阳虎和申丰带着车队,从曲阜出发,一路向西,首奔晋国都城新田。

车队里装着满满的金币、帛布,还有鲁国特产的粟米、丝织品——那些都是季平子准备的“厚礼”,足够让晋六卿动心。

“范鞅大人最喜欢帛布,尤其是鲁国的彩帛,我们给他准备了五十匹,还有一百枚金币。”

申丰坐在马车上,跟阳虎交代着,“知跞大人喜欢粟米,我们带了五千石新粮,还有五十斤铜料——他最近在修宗族的宗庙,正缺铜料。”

阳虎点头,手里把玩着一把青铜剑:“其他西卿也一样,各有所好,都给他们备足了礼。只要他们收了礼,就不会再帮君上说话。”

车队抵达新田后,阳虎和申丰分头行动。

申丰去见范鞅,阳虎去见知跞,其他家臣则去见赵、韩、魏、中行西卿。

申丰跟着侍从进来时,范鞅正蹲在案前,指尖捏着一匹刚织好的鲁地彩帛,指甲轻轻划过上面的云纹——那纹路和申丰带来的贿礼帛布,出自叔孙织坊。

“范大夫好眼光。”申丰连忙上前,解开麻布包裹,十匹彩帛在阳光下铺开,红的像燃着的炭,蓝的像汶水的波,“这是我鲁国执政大人让叔孙织坊特意织的,比寻常帛布密三成,染的是淄水的靛、泰山的丹,耐洗不褪色——大夫您铺在厅堂,或是赏给族中子弟,都是体面。”

范鞅没抬头,手指从彩帛上移开,掸了掸袖口的线头:“季孙大夫倒是有心。只是你千里迢迢送帛来,总不是只为让我瞧个新鲜吧?”

申丰躬了躬身,声音压得更低:“大夫明鉴,曲阜的粟仓堆得冒尖,泗水的航道天天有粮船往吴国和晋国运,去年给范氏的丝帛,比前年多了两成——这都是这几年靠执政大人撑着,百姓安居,赋税才足,也才能一如既往尊奉晋国为霸主。”

他顿了顿,故意叹了口气:“可君上偏要回来。您想啊,君上当年无故伐季孙,闹得曲阜鸡飞狗跳,现在他若回来,肯定要翻旧账,杀几个大夫立威,到时候鲁国一乱,粮船停了,丝帛断了,不仅范氏的用度受影响,晋国的霸主体面,不也跟着受损?”

范鞅抬头,目光落在申丰腰间的玉珏上——那是昭公赐的,现在却成了季氏的说客信物。

他忽然笑了,拿起一匹红帛搭在臂上:“你倒会说话。季孙若真能保鲁国安稳,不耽误晋国的用度,我自然会在晋侯面前美言。”

知跞的工坊内,十几个工匠正围着一口新铸的铜钟敲打,火星溅在黄土上,瞬间熄灭。

阳虎站在工坊,看着随从把五十斤铜料卸在地上,铜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是孟孙氏明器工坊出品的。

“知大夫,这铜片您先试试。”阳虎走上前,手里拿着一块打磨光滑的铜片,递到知跞面前,“孟孙明器工坊出品的铜片,铸出来的钟音色亮,您这宗庙的钟,用它铸最合适。”

知跞接过铜片,放在耳边敲了敲,声音浑厚。他瞥了眼地上的铜片,又看了看阳虎腰间的剑问“季孙大夫让你来送孟孙工坊出品的铜片,你们三桓是为鲁公的事?”

阳虎点头,语气却比申丰硬气,他指着工地里的铜钟:“大夫您修宗庙,讲究的是‘名正言顺’;治国也一样,得‘君贤臣忠’。可君上呢?三年前无故伐季孙,长府之役杀了多少人?鲁国百姓谁不害怕?他流亡到乾侯,还不死心,天天求晋侯出兵,想回来再闹一场——这不是逼着鲁国乱吗?”

他往前凑了一步,声音里带着刻意的委屈:“现在国内臣民都惧其归,怕他回来翻旧账,杀我们这些跟着执政大人保境安民的忠臣。这不是臣之罪,是君之过啊!”

知跞放下铜片,走到铜料旁,用脚踢了踢铜块:“你是说,鲁公若回去,鲁国真会乱?”

“肯定乱!”阳虎斩钉截铁,从怀里摸出一张契据,“执政大人说了,只要晋国不帮昭公,今年给知氏的粟米,再加五千石——这是契据,大夫您收着。”

知跞接过契据,扫了一眼上面的朱印,又看了看地上的铜片,忽然对工匠喊:“把这铜料融了,铸口新钟!”他转头对阳虎道,“你回去告诉季孙大夫,只要鲁国不乱,我不会让鲁公坏了他的事。”

阳虎躬身行礼时,余光瞥见工匠正把铜片扔进熔炉,火焰裹着铜块,慢慢化成红色的液——就像昭公的君权,在这铜与利的交易里,渐渐融成了没用的渣。

不出半个月,晋六卿就达成了共识。他们轮番去见晋顷公,异口同声地说:“季氏世修其职,国人是赖;鲁公伐之,是反易君臣之义。若晋国出兵送鲁公回,就是助纣为虐,会让天下诸侯笑话!”

晋顷公本就不想管鲁国的闲事,听六卿这么说,立刻点头:“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别管昭公的事了。”

消息传到乾侯,昭公瘫坐在土屋里,手里的陶碗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他望着窗外的黄土坡,突然觉得天旋地转——他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士兵们听说晋国不出兵,纷纷收拾行李,有的回了鲁国,有的去了齐国,原本一千人的流亡政府,只剩下不到两百人。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