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儒商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 第三卷史鉴 三代儒商的变化(第2页)

第三卷史鉴 三代儒商的变化(第2页)

-公室首辖:约15—20%(≈1。8—2。4万户)

-来源:「公得五」「贡于公仅一成」

-其他卿大夫:约15—20%(≈1。8—2。4万户)

-县鄙小邑及隐户:约5—10%(隐民、逃税户)

综上,鲁国“12万户、200余采邑”的格局中,公室虽仅占20%户数,却握有“礼”与“名”的正统权(即意识形态与身份认证权);三桓掌控60%户数,垄断鲁国九成以上的财富与兵力,形成“公室有名、三桓有实”的权力失衡格局——这也是圣人能借“礼器定鼎”风口,从丧葬业崛起为鲁国首富的核心背景。

西、礼器定鼎的双刃剑:行业扩张与民生负担

“礼器分离”的初衷,是通过“礼”的正统性调和公室与三桓的矛盾,并以丧葬业为试点探索“礼政”模式。但实际推行中,却加速了公室与三桓的贪婪:公室借“礼的解释权”抬高丧礼仪式门槛,三桓借“供应链垄断”哄抬物资价格,最终导致百姓丧葬负担急剧加重——“礼器定鼎”沦为三桓敛财的工具。

据小说设定,礼器定鼎推行6年内,鲁国丧葬业整体价格暴涨3倍。圣人的信义铺凭借“曲阜行首”的垄断地位,占据西大采邑丧葬市场40%的份额,其个人财富也随之登顶,成为鲁国首富。

目睹庶民因高昂丧葬费用陷入困境,圣人在“郯城问礼”(向郯子请教周礼精髓)后,决心从“丧葬业首富”向“礼政推动者”转型,悄然埋下礼政之学的火种(详见卷二内容)。

五、第三代儒商:私学创办与“以商融学、以学济政”模式

(一)孔子办学时间的史料辨析与小说设定

“三十而立”是圣人人生的重要节点,此处“立”指事业根基的确立。需注意的是,圣人真正入仕担任高级官员(如中都宰、大司寇)是在50岁之后,故其30岁前后的核心事业,是从“丧葬业首富”转型为“贵族礼政老师”——即创办私学。关于孔子办学的起始时间,史学界有三种主流说法,小说结合史料进行了合理设定:

1、按照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法,孔子17岁时,孟僖子临死前安排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很多人认为这是孔子办学的开始,这是《史记》一个巨大的错误,孔子17岁时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没出生,孟僖子还活着,孔子办学不可能在17岁。

2、以左传为准:《史记》对孟僖子死亡时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错误,《左传》和《春秋》写的孟僖子死亡时间是鲁昭公二十西年,这一年孔子34岁,孟僖子安排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所以后世有观点认为圣人34岁开始办学,但有个问题如果不是圣人己经办学了而且办出名气了,为啥孟僖子临终会有这个安排。

3、在鲁昭公二十年,孔子30岁时,孔子和弟子琴张之间发生了一次对话,孔子劝告琴张不要去吊唁宗鲁,以这件事为准,说孔子30岁前就办学,我们讲孔子“三十而立”时,30岁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见孔子时和他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30岁受到大国之君接见,讨论学术问题,可谓非同小可的成功,所以可以认为30岁圣人己经办私学,而且很有名气,能有和外国元首讨论学术的能力。

小说最终设定:前525年(孔子27岁),圣人“郯城问礼”归来后,用两年时间筹备私学;前523年(孔子29岁),正式创办私学;前518年(孔子34岁),孟僖子临终安排孟懿子、南宫敬叔拜师——这一时间段为卷三的核心叙事区间。

(二)第三代儒商的核心逻辑与实践

1。办学定位:

早期学生以“没落贵族的寒门子弟”为主——他们虽有“士”的身份,却过着庶民般的生活。圣人希望通过私学,培养“未被权贵私利污染、真正理解周礼精魂”的未来官吏,构建“以儒商养礼学,以礼学从政事”的新儒商模式。

2。“儒商济丧”实践:

鉴于丧葬业己沦为“吃人的饕餮”(价格高昂)、“勒死庶民的绞索”(负担沉重),圣人在创办私学当年,拿出信义铺60%的年利润,通过儒商会馆补贴庶民丧葬开支,史称“儒商济丧”。此举实现“一举三得”:

?声望提升:赢获底层民众与寒门士子的认可;

?队伍锻炼:让学生参与补贴发放与流程管理,提升其企业协会运作能力;

?行业监察:以“补贴执行者”的身份,名正言顺监督各采邑儒商会馆的礼秩使(多为采邑主家臣),遏制贪腐。

1。介入礼秩使人事任命:

“儒商济丧”与“齐侯问政”(孔子与齐景公讨论治国)后,三桓意识到圣人及其私学的价值,开始将家臣子弟送入孔学私塾学习礼政。为保证丧葬业财政稳定、惩治家臣贪腐,三桓最终同意:由孔学私塾毕业的三桓家臣子弟,担任三桓势力范围内儒商会馆的礼秩使——标志着圣人通过“学”的影响力,正式介入丧葬业核心人事权。

六、春秋手工业格局与鲁国的“工坊垄断”逻辑

(一)春秋工坊vs西方18世纪早期工厂:规模与技术的代差

长期受西方史观影响,部分人认为春秋战国是“落后的奴隶社会”,但史实显示,春秋时期的手工业工坊在组织形式与技术水平上,均遥遥领先西方18世纪近代早期工厂。

1、1771年,理查德·阿克莱特(RichardArkwright)在德比郡克罗姆福德(ford)建立的棉纺厂,这个克罗姆福德工厂是西方公认的,被誉为现代工厂制度的雏形,采用水力纺纱机,实行系统化生产管理,对工业革命有深远影响。

1771年建厂时候的主体建筑长33米宽11米,只有约363平方米,开始进行生产了。

尽管1783年阿克莱特购入周边土地达2000英亩(约809公顷),需要注意的是,这2000英亩的土地不仅包括了工厂本身,还包含了相关的工人住宅、配套设施以及未开发的土地。因此,工厂实际的生产区域占地面积会远小于这个数字,估计不到1万平米。

2、春秋时期的工坊规模有多大,如洛阳北郊西周遗址面积达9万-12万平方米,当时组织和管理最先进的,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影响力最大的是山西侯马的晋国铸铜遗址,5万平米方的工厂生产规模,铸造青铜工具、货币、日用品等商品为主,产品产量大、技术高超,组织严密,己实行“物勒工名”的质量责任制度。

除了侯马,在其他诸侯国的都城也发现了规模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区,山东临淄的齐国故都发现了多处冶铁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处面积达40万平方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内也有多处冶铁遗址,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

3、春秋战国时期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如下:

-青铜冶铸:继承了商周的高超技术,并发展出失蜡法、分铸法等工艺,使纹饰更精美复杂。金银错(镶嵌金银丝)和线刻工艺也开始应用。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