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儒商的代表有哪几位? > 第一卷史鉴鲁国丧葬业的崛起和博弈(第1页)

第一卷史鉴鲁国丧葬业的崛起和博弈(第1页)

一、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从交易诞生到税收成熟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诞生并非源于人为设计,而是商品交换从简单到复杂的必然结果;而税收则是国家形成后,推动货币走向标准化、强制化流通的关键力量——二者构成“起源-发展”的递进关系。

(一)货币的起源:源于商品交换的底层需求

人类早期社会(原始部落、部落联盟阶段)尚无“国家”与“税收”概念,但货币雏形己随交易需求逐步诞生,经历三个核心阶段:

1。物物交换阶段:最初的交换是“以物易物”(如1只羊换2袋米),依赖“需求巧合”(交换双方互为所需),效率极低,此时无任何货币概念;

2。一般等价物阶段:随着交换频率提升,人们约定用“普遍接受的商品”作为中介(如贝壳、牲畜、谷物、玉石),解决物物交换的效率矛盾——这便是货币雏形。例如原始部落以贝壳为媒介,换取羊、米、工具等物资;

3。固定货币阶段:交换范围从部落内扩展到部落间后,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于“易分割、易携带、易贮藏”的商品(如金属)。考古证据显示: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4000年,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中,己发现大量作为交换媒介的贝壳(贝币雏形),而此时中国尚未形成国家(最早的国家形态“夏朝”约建于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以青铜块作为货币;

?中国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正式将“贝币”定为通用货币,标志货币脱离“偶然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固定交易媒介。

(二)税收对货币的推动:从民间媒介到国家财政工具

当人类进入“国家阶段”(如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夏商周),税收制度逐步成型,反向推动货币从“民间交易媒介”升级为“国家财政工具”:

1。早期税收的痛点:早期国家以“实物税”为主(农民交粮食、工匠交工具、牧民交牲畜),存在三大缺陷:

?存储成本高:粮食易腐烂、牲畜需饲养,国家难以长期保存;

?分配效率低:国家需统一财富载体(如支付俸禄、供养军队),实物调配成本极高(如用粮食给远方军队发饷,运输难度大);

?价值难衡量:1袋米与1把青铜刀的价值无法统一换算,计价矛盾突出。

1。货币对税收的适配:国家规定“以货币交税”后,农民可将粮食售换货币、工匠可将工具售换货币,再以货币缴赋——既降低国家存储与分配成本,又实现税收价值的统一计量。

简言之:交易让货币“诞生”,税收让货币“成熟”。

二、春秋鲁国的税收与货币实践

小说故事背景设定于春秋末年汶泗平原的鲁国,其税收与货币使用遵循“农业实物税、商业货币税”的二元模式,贴合当时历史特征(因鲁国首接史料匮乏,参考秦《司空律》、汉《食货志》中“官方谷价一石三十钱”的记载)。

-农业税

自前594年“初税亩”起,按土地面积征收十分之一谷物;百姓晒干粮食后,由乡吏量斗过斛,首接运入都邑仓廪,不经过货币环节

-商业税

在都邑、县邑的市场店铺、摊位征收“廛布”“总布”等税种,以铜铸币缴纳;平民购买丧葬用品、支付学费时,亦使用铜空首布或齐国刀币(银质货币尚未流通)

三、鲁国丧葬业的崛起:周礼加持下的“冻土行业”

汶泗平原的鲁国缺乏铜、铁矿产与盐池,无法像齐、晋等国靠盐铁致富,因此将“周礼”作为核心优势,依托丧葬业(小说称“冻土行业”),用十年时间使其发展为鲁国第一工商业——这一设定符合历史逻辑,且有民国史学家刘起釪的考证支撑:“十五习礼,私学非经院,实授丧仪技”。

这十年(小说设定为圣人15岁至24岁)是鲁国丧葬业崛起的关键窗口期,也是圣人事业起步的“历史趋势”:周礼为丧葬业赋予正统性,而丧葬需求的普遍性与阶层差异性(庶民、士人、大夫),则为行业规模化提供了空间。

西、圣人的第一代儒商之路:从“丧仪创新”到“士”的跨越

圣人(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以殷儒司仪之术为根基,在鲁国丧葬业开创儒商模式,最终依托公室与三桓的支持,成为曲阜丧葬业“行首”(行业领袖)。

(一)儒商创新:丧葬服务的等级化与标准化

圣人的核心突破是推出两大“儒商利刃”,实现丧葬服务的体系化: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