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臣妻主要讲什么 > 95第九十三章 阿母(第1页)

95第九十三章 阿母(第1页)

贞安六年,自巫州被割让给大晋后,由于常年处在大晋王朝的高压政策下,南魏巫族不堪负重,遂爆发大规模起义事件,反抗晋人的统治。

尽管南魏在医药学和巫蛊(毒理学)方面遥遥领先大晋,但可惜真理向来只在大晋铁骑的铁蹄所能到达的范围之内。

第一时间得知巫州暴乱后,摄政公主带着圣人与群臣们商讨了一番,最后决定各派文官武将一名,武将领一万大军前去与剑南节度使(剑南道与巫州接壤)镇压起义,文官则负责暴乱后的重建与对巫州百姓的安抚。

李安衾早已深谙权力制衡之道。为防止给予朝中任何一派得利的机会,她遂指名燕王和许太尉分别举荐合适的人选。

燕王李邺当然明白自己不能推荐武将的人选,否则将会再次惹上李安衾的怀疑和防备,于是他巧妙地推出一个人选——陆玉谈,来作为此次参军的文官人选。

陆玉谈,两位已故丞相的养子,早年因为行官受贿被撤去大理寺少卿的官职。如今他投奔到燕王一派,虽然此人私德有缺,但还是凭借其足智多谋、洞悉人心的能力成功得到李邺的赏识并成为府上的幕僚。刚好,他前阵子被引荐入朝,现在兵部担任郎中。

至于太尉许柏夫,他亦知不可举荐自己过去在军中的心腹和亲信,最后思量片刻,推出了一位能力尚可的武将。

李安衾将他们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对于他们深思熟虑后的抉择她没有什么异议。

「“此外,治国之道在于任人唯贤,任人唯贤的本质在于用人如器。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这是李促教给她的治国之道。

燕王举荐的文官虽然私德有亏,但确实有治理之才;太尉举荐的武将虽然刚戾性躁,但也有出色的领军能力。

镇压安抚一事很快便定下,翌日两人便领着大军动身启程。

但到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令许柏夫始料未及的是,他举荐的这名武将在巫州展开血腥镇压,甚至伤及汉人的利益。多亏有陆玉谈一路为他收拾留下的烂摊子,并凭借手中的权力制止了他放任晋军大肆续搜刮巫族百姓的行为,这才顺利完成了后续安抚百姓的任务。

此事为李安衾所知时,她正默默盯着中书令草拟《授陆询舟太常寺卿诏》,她读罢暗信,当场借案上的明烛焚毁了信纸,随后淡淡地看向中书令。

“陈中书。”

“老臣在。”

李安衾想到那封暗信上的内容,眸中闪过一丝无奈。

“再给她授爵金紫光禄大夫。”

贞安六年六月廿三,陆询舟回京后得到了加官进爵的圣旨,至此,她官居正三品太常寺卿,封爵金紫光禄大夫。

然而,这道圣旨实则暗含“明升暗降”之意。

太常寺卿虽是个正三品的官职,但是实际职责却极为简单。

当皇帝派官摄行祭祀时,太常寺卿要作为亚献官;三公巡行园陵时,太常寺卿要陪同在侧;大祭祀前,其需视察牺牲(祭品)与器物是否洁净。[一]

这工作简单得能和驸马都尉的职责在一个层次,陆询舟感觉谁都能做,何须她一个进士科出身的士人专门来干。

如果不是因为要私下调查母亲的死因,陆询舟绝对不会就此作罢——抛却福州刺史的官职,留在长安当一个闲散文官。

或许,这就是那些陷害了阿娘的人们想看到的景象。

陆询舟看向书房外婆娑的绿树,耳边是喧嚣不止的蝉鸣。

所以李安衾,你会与这件事有关吗?

她不知道,也害怕知道。

但凭借着心中为阿娘死因的怀疑,陆询舟还是开始了自己的调查计划。

彼时,陆询舟由于病情的恶化,她不得不在梅观尘的监督下戒酒。失去了对酒的依赖,陆询舟戒酒最初几天是痛苦的,她发觉她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当她坐在案前读书时情绪会莫名涌上心头,焦虑和兴奋交织在一起,令她莫名的恐慌。她开始失眠,夜里大量出汗的同时,身体下意识的震颤。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