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百夜追凶演员表 > 第21章 转战长沙(第1页)

第21章 转战长沙(第1页)

上古天文特展”闭幕后,林峰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担任“全国文物保护志愿者培训营”的教官。培训营里,有大学生、退休教师、企业家,甚至还有曾经的文物贩子,他们都怀着对文物的敬畏,想为保护工作出一份力。

第一堂课上,林峰拿出那支最初在龙城拆迁区发现的断骨笛:“这支骨笛,是一切的开始。它让我们明白,文物不是冰冷的古董,而是有温度的历史,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明密码’。”

他给学员们讲北邙山的古墓陷阱、南海的水下较量、北极的冻土危机,也讲那些为了保护文物牺牲的警员和考古工作者。当讲到“守墓人”头目被抓获时,一个曾经的文物贩子红了眼眶:“我以前不懂,以为文物只是赚钱的工具,现在才知道,我差点毁了我们自己的根。”

培训营的最后一天,学员们跟着林峰来到陶寺遗址,参与观星台的日常巡查。夕阳下,学员们沿着夯土台漫步,看着远处的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清理陶片,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肃穆。

“以后,这里就交给我们吧!”一个大学生学员坚定地说,“我们会定期来巡查,不让任何盗墓者靠近。”

林峰看着他们的背影,突然想起张教授说过的话:“文物保护,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代代相传的责任。”

回到局里,林峰收到了一份来自国际刑警的报告:全球范围内,己有200多件流失的中国文物通过跨国协作被追回,其中包括多件与夏商周文明相关的珍贵文物。报告的最后,写着一行字:“感谢中国警方的坚守,让文明回归故土。”

林峰将报告放在办公桌上,目光落在窗外——国家博物馆的轮廓在夕阳下格外清晰,那里陈列着的,不仅是骨笛、法典、观星盘,更是一个民族的文明记忆,是无数守护者用信念与汗水筑起的“文明长城”。

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新的遗址被发现,新的挑战会出现,或许还会有新的“骨笛密码”等待破解。但只要守护的薪火不断,只要每个人都心怀对历史的敬畏,中华文明的光芒,就会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办公室的灯光下,林峰翻开新的案件记录本,在第一页写下:“守护无终期,文明永传承。”

“守护无终期,文明永传承”这行字刚写进记录本,林峰的手机就响了——是陕西考古队打来的,说在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附属坑中,发现了一件刻有“骨笛纹”的汉代青铜镜,镜背的纹路能与夏代骨笛拼接,推测汉代人曾研究过上古骨笛的秘密。

林峰立刻带着小王和张教授赶往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现场,青铜镜正躺在恒温箱里,镜背上的“骨笛纹”呈环形排列,中间嵌着一块月牙形玉石,与“文明火种”上的天文符号高度契合。

“汉代人将上古骨笛的纹路刻在铜镜上,肯定有特殊意义。”张教授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你看这月牙形玉石,正好对应夏代观星盘上的‘月相标记’,或许铜镜是打开某座汉代藏宝库的钥匙。”

考古队根据铜镜上的纹路,在附属坑西侧找到了一道汉代石门。林峰按照“夏骨笛+青铜镜”的组合,将骨笛贴在石门中央,再把青铜镜扣在骨笛外侧——“咔嗒”一声,石门缓缓打开,里面藏着一整箱汉代竹简,上面记载着“上古骨笛传承谱系”。

“原来从夏到汉,骨笛的秘密一首在官方层面传承!”张教授激动地展开竹简,“上面写着,汉代曾将夏商周骨笛集中收藏在‘长安秘阁’,后来因战乱分散,其中一支‘商鼎骨笛’可能流入了河西走廊的‘汉塞遗址’。”

消息刚传开,河西走廊的边防派出所就传来警报:有可疑人员在汉塞遗址附近活动,携带的工具上刻着早己解散的“海蛇”集团标记。林峰立刻带队前往,在遗址周边的戈壁滩上,截获了正在用金属探测器寻找文物的盗墓团伙。

“我们只是听说这里有汉代藏的上古骨笛,想碰碰运气……”团伙头目耷拉着脑袋,手里还攥着一张手绘的遗址地图,上面标注的“藏笛点”,正好与竹简记载的“汉塞秘窖”位置一致。

考古队顺着地图找到秘窖时,发现里面果然藏着一支完整的商鼎骨笛,旁边还有一卷汉代《骨笛考》,详细记录了骨笛的制作工艺和用途。“这支骨笛填补了商代骨笛传承的空白!”张教授捧着骨笛,声音都在发颤。

商鼎骨笛归国后,国家博物馆推出“骨笛通史展”,将夏、商、周、汉西代骨笛并列展出,形成一条完整的“文明传承链”。开展当天,曾经的文物贩子、如今的志愿者老周,带着一群中学生来参观,他指着展柜里的骨笛,轻声讲述自己从“盗宝”到“护宝”的转变。

“以前我觉得文物能换钱,现在才知道,这些骨笛上刻的不是纹路,是咱们老祖宗的文明根脉。”老周的声音哽咽,“要是早明白这些,我就不会干那些糊涂事了。”

林峰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围着展柜提问,看着志愿者们认真讲解,突然觉得,这场跨越数年的“骨笛守护战”,早己超越了案件本身——它让更多人明白,文物不是陈列在玻璃柜里的展品,而是需要代代守护的“文明火种”。

年底,林峰收到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终身文物守护者”奖章。颁奖台上,他握着奖章,目光扫过台下的警员、考古学家、志愿者,缓缓说道:“这枚奖章不属于我一个人,属于每一个为文物保护拼过命、出过力的人。因为我们都知道,只要骨笛的纹路还在,只要文明的火种不灭,我们的守护,就永远不会结束。”

颁奖仪式结束后,张教授递给林峰一本新出版的《骨笛文明史》,扉页上贴着一张照片——是最初那支断骨笛、五灵骨笛、夏商骨笛和汉代青铜镜的合影,背景是国家博物馆的穹顶。

“接下来,我们还要去河西走廊找汉代《骨笛考》里提到的‘羌人骨笛’,去江南找三国时期的‘吴地骨笛’……”张教授笑着说,眼里满是期待。

林峰翻开书,在扉页写下:“骨笛未远,文明可期;守护不止,薪火不息。”

办公室的窗外,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国家博物馆的轮廓染成金色。林峰知道,新的“骨笛密码”还在等待破解,新的守护征程就在脚下——而他,会带着这份信念,继续走下去,让每一支骨笛都能诉说文明的故事,让每一段历史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骨笛文明史》出版后的第三个月,河西走廊的一场暴雨冲垮了戈壁滩的部分沙丘,露出了一座汉代羌人墓葬的轮廓。当地考古队在清理墓葬时,发现了一枚刻有“羌骨”二字的青铜符牌,符牌上的纹路与《骨笛考》中记载的“羌人骨笛”完全吻合。

林峰接到消息时,正在给新一批文物保护志愿者做培训。他立刻暂停课程,带着小王和张教授赶往河西走廊。墓葬现场,考古队员正小心翼翼地清理墓主人的棺椁——棺椁内,一支裹着羊毛的骨笛静静躺在墓主人胸前,笛身上刻着羌人特有的“羊图腾”,与汉代商鼎骨笛的纹路形成奇妙的呼应。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