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北京电影学院的梧桐道上已飘着零星的学生交谈声。张茉茉站在教学楼前,望着“表演系教学楼”的铜牌,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胸前的量子胸针。三个月前,她还在实验室与陆沉并肩对抗AI反噬危机;此刻,她却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即将踏入这所艺术殿堂的课堂。深吸一口气,她将纷乱的思绪压入心底,迈步走向教室。
推开教室门的刹那,二十余双年轻的眼睛齐刷刷望来。张茉茉环视一周,课桌上散落着剧本、分镜手稿,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咖啡香与青春的气息。她踏上讲台,目光扫过那些或期待或忐忑的脸庞,嘴角微微扬起:“我是张茉茉,从今天起,担任你们的‘表演与情感计算’课程导师。”台下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和兴奋,她抬手示意安静,“我知道,在座各位都是表演系的佼佼者。但今天,我想请大家暂时忘记‘演技’这个词。”
学生们面面相觑,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举手提问:“老师,那我们要学什么?”张茉茉转身,指尖在全息投影屏上轻点,量子纠缠的模型在虚空中浮现:“情感的真实性。表演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将人类最本真的情感,通过理性的计算与表达,传递给观众。就像量子纠缠——看似无序的粒子运动,实则遵循着精密的法则。”
第一节课便在震撼与困惑交织的氛围中度过。张茉茉布置了首个作业:用AI模拟一段情感表达,但必须融入自身真实经历。学生们蹙眉思索,她却笃定地留下邮箱地址:“下周,我们将用‘情感算法检测仪’验收成果。”
时间飞逝至考核日。教室被改造为环形考场,中央悬浮着量子态的情感分析仪器。学生们依次上台,展示AI生成的表演片段。轮到一位男生时,他创造的AI角色在失恋场景中痛哭流涕,表情逼真至极。张茉茉却摇头:“情感曲线峰值过高,悲伤与愤怒的配比失衡——这更像戏剧化的发泄,而非真实的痛楚。”她调出检测仪数据,红色警告灯闪烁,“请加入你记忆中真实的失恋片段,重新校准。”
男生愣住了,台下窃窃私语。张茉茉的声音依然平静:“艺术与科学的边界,在于‘真’。你们可以欺骗观众,但骗不过这台机器——更骗不过自己的心。”男生咬唇点头,退下修改。次日,当他将融合童年离别记忆的AI表演呈现时,检测仪绿灯亮起,张茉茉终于颔首:“这才是能引发共鸣的情感。”
消息不胫而走。表演系的教授们闻风而来,在教室后排旁听。当张茉茉用“情感熵值”解析经典电影片段,用算法模型拆解斯坦尼体系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抚掌赞叹:“这才是跨学科的突破!她让冰冷的代码有了温度,让感性的表演有了锚点。”考核结束后,老教授们围住张茉茉,眼中闪着激赏:“张教授,你的课该列入必修!”
而此刻,张茉茉正伏案批改作业,窗外夜色渐浓。手机突然震动,陆沉的视讯请求跳了出来。她接通,屏幕上立刻映出他略显疲惫却含笑的面容:“听说你把老教授们都‘征服’了?”张茉茉笑着指了指桌上厚厚一摞作业:“他们夸的是方法,累的是我——这些孩子,个个都是‘问题制造机’。”陆沉的背景是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机阵列,蓝光映亮他的侧脸:“茉茉,你天生就该站在这样的讲台。记得吗?你第一次在课堂上质疑教授时,那眼神比任何AI都要锐利。”
两人相视而笑,沉默片刻。陆沉的声音低沉下来:“公司这边进展顺利,量子安全系统即将落地。等忙完这阵,我来听你的课。”张茉茉的指尖抚过胸针,眼底泛起柔光:“好,我给你留前排座位——不过,可别被我的检测仪测出‘情感异常’。”
次日清晨,#张茉茉北电教学#的词条毫无预兆地冲上热搜榜首。视频片段中,张茉茉站在讲台前,用数据流解析《雷雨》中周朴园的情感转折,台下学生屏息凝神。评论区沸腾:“科学家跨界教表演?这反差绝了!”“那个情感检测仪太酷了,感觉要颠覆传统教学!”“这才是真正的跨学科大神!”热搜背后,是老教授们联名推荐的报道,是学生自发剪辑的课程高光片段,更是张茉茉用实力赢得的认可。
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张茉茉始终淡然:“我的目标不是热搜,而是让新一代演员明白——科技不是艺术的敌人,而是让表演回归本质的镜子。”她婉拒了所有娱乐邀约,却在深夜收到陆沉的消息:“茉茉,你做到了。你让科学与人性的光芒,同时照亮了舞台。”
期末考核结束时,张茉茉站在教室门口,望着学生们欢呼着拥抱庆祝。夕阳透过玻璃洒入,在她发梢镀上一层金边。一位女生跑来,将一束沾着露水的栀子花塞进她手中:“张老师,您教会我们的,不仅是表演,更是如何做‘真实的人’。”张茉茉轻笑,指尖抚过花瓣,仿佛触碰到某种柔软的共鸣。
夜幕再次降临,校园的灯火亮起。张茉茉独自走在梧桐道上,手机里陆沉发来的消息还未关闭:“茉茉,量子系统通过了最终测试。下周,我就能来北京——带着你最爱的那家蛋糕店的栗子蛋糕。”她抬头望向星空,笑意在眼底漾开。远处,礼堂的灯光隐约闪烁,仿佛正上演着无数关于梦想与成长的剧目。而她与陆沉的故事,早已在科学与艺术的交织中,写就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