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昭昭眉毛一挑,有点可惜:「仲捕头当真古道热肠,交游广阔。」
狄昭昭带着信上船。
他登上船,目光扫视一圈,穿过船舱内的通道,从木制楼梯到达三层。
进入船上的房间,屋内已经有一应下人打理好。虽比不上当初回乡科举那次精细,但也算简单舒适。
狄昭昭拆信看了看,目烁连连。
乌黑的眸子晶亮,像是倒映着水面上的波光粼粼。
他把信塞了回去,揉揉脸,然后露出一个灿烂又欢喜的笑容。
「师父——」
众人只听一声响亮清脆,饱含欢喜的声音,让人生不出半分恶感,还下意识转头看过去。
只看到一个明亮的小少年,高兴地举着信,风一样的从自己屋里跑出来,又跑去隔壁敲门:「咚咚咚。」
众人不禁失笑,这是从信中看到了什么好消息?
甚至有人低笑着感慨,「还是年岁小时有活力。」
唯有大家都没注意到的角落,一双眼睛似无意间落门口。
门并不是‘萧徽’亲自开的,只能隐约看到屋内一点人影。
狄昭昭嗖地一下就窜进去。
「船上有探子。」周方压低了声音道。
「我知道。」狄昭昭也低声迅速说。
要是没探子,那不就说明他们的引鱼计划分散了吗?
狄昭昭扬了扬自己手里的信封,乌亮的眼眸里都是狡黠:「仲捕头的信来的刚好,咱们不如来演出戏?」
周方打了个「我配合」的眼色。
屋外人只见小少年快乐地钻进屋找师父,没多大会儿,一根叉杆支起木窗,没太高,只撑开小半,想来是为了透气。
声音也顺着窗户传出来。
「师父你看,你看!」
……
仲捕头的回信非常中肯,写了这些年他所见所感之心得。
他不仅指出各地衙门传承难、起步难的困境,还点出了他认为根本的困境——各地官府人员流动太大。
不管是知县、知府,多为一任、两任就要升迁或者调离。
制度本身是好的,但对整个衙门班底来说,就不太好了。
对于官员来说,他们需要政绩,更愿意从民生下手,并不重视。而且没破过案子的读书人,多以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总能抽丝剥茧找到真相。
即使遇到有心的想要整顿,也要面临一个问题——当地的捕头衙役都是本地人,经营了几十年。
或许盘根错节,又或许沾亲带故,相比几年就走的上官,他们才是盘踞在此的根,相对会更团结。
强行整顿当然可行,可能出一堆草包,或有反骨,最后政绩难看,还是要反过来求人。等人一走,下一任接手,看到如此糟心班底,只需有人吹吹耳边风,很容易就能把原来一批人换回来。
驭人之术,非三言两语能说尽的。
当然也不是没有整顿好的例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不过在仲岳看来,最好的办法,也是保证效果长久的办法,是从内部入手,培养提拔出一个能顶事的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