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胸口发烫,老泪纵横。
自从水灾之后,村中尽毁,他们抢出去的那点粮食衣衫,根本活不下去。无奈之下,村中活下来的老小携家带口,流落到了县城。
这次县城还算好,未曾将他们拒之墙外,衙门将他们安排在了土地庙中。只是安排进去后,衙门就不管了。吃穿都要靠自己。村中的村民,大半一辈子都没出过村,认识几个大字的也只有七八人,在举目无亲的县城中,同样走投无路,只能出去寻活计,或者乞讨。
活计不好寻,因为水灾,县城的粮食价钱比以前涨了些,县城中有心人施舍他们一点饭食,更多的都是防着他们。家境稍许好些的人家,见到衣衫褴褛的他们,早就砰地关上了门。
灾荒时人命比狗贱,余大庆今年五十岁出头,他的年岁,在村中算得上高寿,历经过灾荒,见多了风雨人情冷暖。他不敢说的是,朝廷官府靠不住。
这次余大庆见到水将自小长大的村落,夷荡成了平地。他早已心灰意冷,心道这道坎过不去,他活了这把岁数,死,也就死了吧!
没曾想,救灾的人来得这般快,动作如此迅速,行动安排有条不紊,只一看就令人安心。
翌日天刚蒙蒙亮,大家就起了身,烧火做饭。按照宁毓承的吩咐,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亦全部煮沸后才喝。饭食是杂粮馒头,以及杂粮炊饼。
因为要干体力活,宁毓承吩咐在里面加了些猪油与盐。猪油只加了些许,吃上去滋味就完全不同了。平时村中的百姓,一年到头,有六七个月吃杂面加豆子,野菜,最多只能吃七分饱,更舍不得放油。村中的汉子们昨晚就吃得狼吞虎咽,早就盼着今早的饭食。
余大庆见余旺根蹲在院子边,拿着馒头满脸忧愁,禁不住虚踢了他一脚,道:“你还不快些,等下干活手脚快些,别偷奸耍滑。”
余旺根赶忙站起来,道:“叔祖父,我哪敢耍滑。唉,我是担心城中的大牛他娘,还有妮儿菊花,几个妇道人家留在城中,不知道可有饭吃,热水。”
余大庆训斥道:“你想得到的事,七少爷何等人物,难道想不到?人家带着人马粮食来救灾,肯定安排得妥妥当当,不会让她们没着落。”
“那也是。”余旺根心头一松,赶忙将馒头几口吃了,走向已经聚在一起,准备出发的人群中。
话虽如此,余大庆却皱起了眉头。他的老妻媳妇孙女都在县城,宁悟明亲自在县城指挥,县城肯定无事。
只是余家村却不一定了,被高雍挡在外的新河县受灾的百姓,他们进不去县城,听到余家村有饭吃,肯定会找了来。
他们的粮食并不多,先前宁毓承说过,要赶在三五日内,将村中清理好。让村民回来,先粗粗修能遮风挡雨的屋子,待以后再慢慢起屋。
要是来了人,他们的粮食就不够了。不给,饿急了眼的会杀人。给,粮食又从何处来?
余大庆强行将担忧压了下去,只不过,在第三日,村中果真来了人。
半晌午,大家正在忙碌时,一群约莫近三十余,衣衫褴
褛的汉子,手上拿着木棍,径直朝着那两间屋子奔去。
“你们是谁?站住,快站住!”有人眼尖,看到有人去了屋子,立刻大声吼道。
宁毓承正在与文先生在河边走动,听他说着月河的情况。听到动静,他转头望去,看到气势汹汹,明显准备抢食的一群人,对文先生道:“我先回去看看,等下再说。”
文先生点点头,取出一把短刀递给宁毓承:“拿去,锋利得很,刺几刀,刀刃一点都不会坏,杀人很利落。”
“我不杀人。”宁毓承哭笑不得拒绝。
文先生哦了声,收回了短刀,指着闹起来的人群道:“他们跟饿狼一样,你打算如何办?”
第110章……
宁毓承朝暂居的村屋方向跑去,余大庆等村民不放心,自发拿着出头棍棒跟在了他身后。
两个身体弱,留下来做饭收拾的村民,紧张地拿着刀守在上山的小径上。虽然吓得腿发抖,却一步不退。
背后的屋子里,是他们的粮食衣物。灾荒会死人,人吃人都是常事。如今有人给他们送来粮食,给他们收拾家园,让他们的家人能早日归来。
他们就算死,也要护着一二!
“滚,都给老子滚!”
“你们敢再上前一步,我手上的刀,可不认人了!”
走在最前的汉子,下意识地停下了脚步。他蓬头垢面,脸上的颧骨,几乎快戳破黝黑,薄薄的一层皮。身上穿着破烂的单衣,脚上的布鞋破了,露出黑乎乎的脚趾,手上拄着一根木棍,不知是壮胆,还是要来抢劫。
汉子喘着气,双眼死气沉沉,又不时泛着绿光,望着眼前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
灶房中已经开始做午饭,午饭是馒头与豆子粥。因为人多,锅小,灶房要煮好几锅,一般在吃过早饭之后,就开始动手做午间的饭食。第一锅豆子粥与馒头已经做好,散发出阵阵气味。
气味不算香,对于已经饿得发疯的人来说,等于神丹妙药。
汉子还是毫不犹豫,挪着腿继续前进。
万不得已时,谁都不敢杀人。尤其是他们已经安定下来,眼下衣食有了着落。
拿着刀的手心开始冒汗,两人不由自主在身上揩了揩,再次将刀紧拽住,摆出防御砍杀的姿势。
谁都没有出声,谁都不肯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