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家也备好回礼了,都比这里的多。
关了门,苏二饼说:“没见过这么孤寒的三朝礼!”
苏月光嘟囔道:“你们嫁妆都没还足,能怪人家孤寒?再说公公婆婆不帮我们办,我能怎么办,这都是到街上买的!”
说着打开了盖子,将猪肉跟发糕取出来之后,里面全是精致的糕点,还有北方来的苹果雪梨。
几个弟弟妹妹看着眼睛都亮起来了,家里备的回礼都是自己做的米果子,一趟亲事办下来再好吃也要吃腻了。
张玲瞥了一眼,道:“这得花多少钱,我一开始都说你公婆不上心!”
苏月光别别嘴:“我夫君上心就好了,将来又不是跟他们过日子。”
苏北光道:“好了,大哥三朝回门这么好的日子说些什么呢?”
瞪了一眼爹娘,转过头来,对苏月光又是一脸的笑:“大哥知道今天是什么好日子么?对面屋周二叔家舟哥要娶镇上的姑娘,亲事定下来了!趁着今日周阿婆七十大寿,请了戏子来唱戏,到明年成亲之日还有得唱!”
戏台搭好了,戏子忙碌地梳妆。
一群孩子挤在旁边看他们把白白的粉抹在脸上,再往上面画上浓妆。
村子里唱戏一般是晚上唱,看人家老人贺寿,客人都白天来,他们便从白日唱到晚。
这会晌午刚好开席,等一会客人吃完,恰好出来看戏。
谷场里摆满了长凳席子,前排铺席,后排摆凳。
这都是村民为占地儿自发摆的凳子,大清早就摆在这里,派个小孩来看自家的凳,别让人挪了,唱戏时再一家老小过来看。
一条村子常年到头没有几台好戏,隔壁村子的人也会赶过来听。
苏家占据风水宝地,离这谷场近,摆的凳子跟席子都在前面。
苏月光吃过了,也不着急吃饭,那边戏就要开始了,他跟着夫君一块来看戏。
或坐在竹席上,或坐在长凳上。
他们家的地方空阔,好几个跟小弟小妹熟悉的旁人家小孩过来一块坐。
小弟小妹兴奋地拉着苏月光说这是他们的同窗。
因着苏月光的亲事,他们这几日才开始上学堂。
村子里一个老童生办的学堂,村中的小孩基本都去了。
在那里上一两年学,识几个字,不图功名,只图看懂账本。
这条村子就这样,但凡家里有点钱,咬着牙也要送孩子去读书。
好在束脩也不贵,家里孩子多还能给便宜些。
不是说一起去才有便宜,而是从苏月光开始,知道他有这么多弟弟妹妹,就已经便宜了。
连他爹那一代都是在先生那里读书的,名声很好。
小弟小妹拿了根树枝在地上写自己新识的字——人。
简单的字,一个个写得歪歪扭扭的。
苏月光想起自己小时候,莫名好笑。
扭头看着夫君,笑道:“夫君上了几年学?”
沈东遇微微窘迫:“两三年吧。”
当年他读书也还算聪明,先生说可以到镇上去请个厉害些的先生。但后来亲娘不在了,没了指望,啥也不想。
苏月光也就问一声,见夫君不想说也就不问了。敲锣打鼓的,这边戏开始唱了,戏子们咿咿呀呀地登场。
现场热闹,还有好多匆匆赶来看戏的人,也聚集了不少卖零嘴的小贩,小孩子磨着家人给钱买些吃食。
家家户户就有泡菜,但在外边卖的泡菜,他们就是要喜欢吃一些,许是在里头落了糖吧,吃起来口感就不一样。
特别是那个卷心菜,清清脆脆,酸中带点微甜,特别爽口好吃。
沾上辣汁就更加劲道了,吃一口嘶哈嘶哈,不能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