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俯仰人间二十春完结了吗 > 54千秋岁三(第1页)

54千秋岁三(第1页)

西暖阁外守着十几名锦衣卫,昼夜轮换,都是周行章的心腹。

这日夜深人静时,太后批完了奏章,盯着窗外的月色默默良久,才缓缓起身。

孟司记上前来为她披衣,太后握住她的手问:“这一整日,赵首辅可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孟司记想了想:“倒也没说什么,晚上送了饭食给他,他也照旧吃了。也不曾提起求见太后的话,只是找人要了几本书来读。”

“什么书?”太后问。

“《大宋宣和遗事》。”孟司记答。

“这本儿啊。”太后顿住了。

这本书里讲的是宋徽宗最后一个年号??宣和年间的事。

不是什么严肃刻板教人朝政的书,而是一本话本。

讲了宋徽宗、蔡京王安石变法以及后来康王赵构南渡的轶事。

太后之所以知道这本书,也是因为赵公绥。

还记得是她才摄政后第一年的暮春,案牍连篇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她才摸索着将朝政琐事把握在自己手里,常常自觉心力难支。

虽然先帝晚年已不甚管治国之事,可真到了让她独理朝纲时,大臣们也不甚配合。

太后性格坚强,纵然如此,也从不出口抱怨。赵公绥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在暮春时节,怀中夹了一本书来慈宁宫见她。

便是一本《宣和遗事》。

太后自然没空看这些志怪话本,赵公绥便等她处理完朝政,坐在灯前为她读了一段。

“蔡京之奸,无人能及。每每朝堂之上,徽宗有旨,蔡京总是抢先迎合,拍马献媚,言辞尽显恭维。”见太后撂下笔听他说话,赵公绥便继续读了下去,“徽宗并不觉察,反以蔡京忠心为念,任其大权。”

太后听罢道:“若为君上者,顺者为忠、逆者为贼,哪里还有能说真话的人?”

赵公绥问:“若忠言逆耳,该不该听从?”

太后道:“逆耳之言不过是对事不对人,但凡是对朝廷有益的事,自然该听从。”

说到这,她已经懂了赵公绥的意思:“你这是在诓哀家说这一句?”

“哪里是诓呢?”赵公绥笑道,“分明是娘娘自己想到的。”

太后接过他手中递来的宣和遗事,翻看良久,指着其中一章道:“蔡京之徒童贯贪恋豪奢,国库空虚、百姓凋敝之际,仍大放厥词说“天子乐,臣安之。若国运在我身上,则国未亡矣。当真叫人不齿。”

说罢她看向赵公绥:“灵佑以为呢?”

赵公绥平淡答:“理应是百姓乐,臣安之才是。”

太后对他这句答复尚算满意:“愿哀家与灵佑,上下一心,君安臣乐。

而这一本《宣和遗事》自然也就留在了太后这里。

赵公绥此时提起这本书,心思也并不难猜。

太后默默良久,告诉孟司记:“你告诉他,这本书本就是民间野谈,内宫中闻所未闻,一时三刻寻不到。”

孟司记点头称是。

她又在太后耳边轻声道:“如娘娘所料,乘化胡同的那对卖馒头的夫妻昨夜想要通风报信,被周指挥使抓了,现下那个密道已经被锦衣卫的人看顾着。”

太后道:“两江都督的侄儿娶了赵公绥的女儿,此刻只怕如同热锅之蚁。你替哀家传口谕给他,说他长女即将及笄,早已名满江都,皇帝已日渐长大,哀家有心为她挑个中意的皇后,想把他的女儿封为郡主接到哀家膝下抚养。”

听太后如此说,孟司记笑道:“这回两江都督也该分得清了,一个是侄儿,一个是亲女儿。到底是自家生的,总比旁支要更亲厚些。不过娘娘真要选他的女儿做陛下的皇后吗?”

“不急,再留两年。”

谁人不盯着皇后的宝座,太早立后便如同少了个筹码,与其如此,不如就先暂且拖着。横竖皇帝的后宫向来也不会缺人,一个个塞进去,东西六宫还能住不满吗。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