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大学,蒋怡琳正在器材室推自费买的轮椅。
稍后,她打开直播,表情一秒变得灿烂,笑容仿若春日清晨的第一缕暖阳。
“哈喽,宝宝们,欢迎来到10的直播间,上次咱们去测评了南都市秦乡区的盲道设施,了解了盲人群体的日常走路,那么今天10要从肢残人的视角出发,坐上轮椅,去南都博物馆,并测评这一路的无障碍设施,那么我们开始吧!”
说完后,蒋怡琳坐上轮椅,按下出发键,直直地前往校门口。
途中遇到两个知道她直播的室友,看到蒋怡琳后笑着起哄打气:“我们小姐姐又去宣传我们专业啦,加油!”
蒋怡琳是南都大学无障碍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
2023年,无障碍管理专业正式被批准,蒋怡琳成为这个专业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全国第一届学生。
到目前为止,无障碍管理只在南都大学有开设,并且只开了两届,全国学这个专业的人不超过100人。
说好听点,学这个专业的人是凤毛麟角,稀有人才。说难听点,要是这个专业后面突然没了,也0人在意。
蒋怡琳是被调剂来到这个专业的,最开始她是挺崩溃的,因为这个专业新到连专业课的书都没有,全抄ppt和打印讲义,而且她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是来干嘛的。
可是今年升了大二之后,学习了更加深入,蒋怡琳开始了解无障碍设施的建造和设计,更知道了国内残障人士占比约6%,65岁老人占比15。6%,但尽管如此,对于社会不便人士的无障碍设施仍然有非常多的不足之处,普及率也偏低。
蒋怡琳想,这个专业很有意义,不能让无障碍中途夭折!
一个月以前,她就想到了以她较专业的视角,扮演残疾人士,来测评并科普城市的无障碍设施,让更多人意识到他们的不方便,并以此来做出更多进步。
蒋怡琳坐在轮椅上后查看直播间数据,不禁扶额苦笑:合着刚刚一口气热情洋溢说了一堆,就只有80人在看呢!
她不禁玩笑想到,其实这80人都是她同专业的师妹和同学吧?
*
今天是一个好天气,阳光明媚,算是减轻了一点蒋怡琳的直播难度。
南都大学门口走1公里左右就是地铁站,虽然听起来很方便,但不少电动车就从小道上插缝骑过,一边大声按喇叭一边穿过蒋怡琳,每上来一个就要吓蒋怡琳一大跳。
其实,无论是上次的盲道测评还是这次的轮椅测评,蒋怡琳都很没安全感,总是担心周围随时都有危险发生。
她只测评一天就这样了,那那些从小到大就一直这样的人呢?
他们虽然习惯了黑暗,习惯了轮椅的日子,但每次走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走在人潮拥挤的大街里,走在不熟悉的小路间,是否还是会非常害怕,非常无措呢?
直播间有人问她:“为什么不打车呢?”
蒋怡琳回答:“还是想关注更大众的交通方式,而且周末打车一定会堵车的,那样麻烦就太大了。”
而且车费70。
有人问:“这个专业算建筑学院吗?”
蒋怡琳笑了:“算管理学院的。”
聊着聊着,地铁站就到了,这一站地铁站有无障碍电梯,蒋怡琳松了口气,虽然有点绕,但好在进去了。
南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很差,蒋怡琳不止听一位教授吐槽过了。
一进去电梯里,蒋怡琳就一边用手机照一边介绍:“这个是无障碍电梯,和普通电梯有区别,大家看到,这个电梯有更宽敞的空间,大概内部深度是不小于1。4米,而且按电梯的地方是较低的,大概是在90cm到120cm左右,嗯……”
蒋怡琳停顿了一下,她发现按钮是有一点高的,明显超过了要求数据,她身高不算普通人当中偏矮类型的,但是按楼层时还是有些吃力,用手机撑着按了一下。
“这个按钮设计有点高,我得用手机按一下……另外刚刚我按门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门的开启时间是较长的,大概有五秒左右,侧边墙面这里还有扶手,高度约80-85cm。”
为了全面测评,上地铁前她先去了一躺厕所,让她惊喜的是设计了无障碍卫生间,并且还设计了异色处理,是独立无障碍厕所。
为了不耽误真正有需要的人,蒋怡琳抓紧时间进去查看。
因门板门宽不够,轮椅进去有些吃力,蒋怡琳卡了一会儿,叹了口气:“国标要求是80cm,这个最多75cm。转身空间也不够,这样会很容易卡住。”
“这个坐便器靠外的U型抓杆如果可以换成活动上翻的款式会更好,还有抓杆安装方向也是错的,然后……紧急呼叫铃位置太高了,如果我不小心摔倒,我是完全按不到呼叫铃的。”
说到这里,问题频出,蒋怡琳其实是有点生气的。
专家以前早就介绍过,现在的问题除了无障碍设施普及度低之外,更存在因为无障碍专业领域人才少,所以无障碍设施制作通常都是建筑系等系跨界来做。
所以很多时候会有数据错误的情况,而且规则的制定大多由普通人非行动不便人士来制定,这样反而会造成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