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秦念还真不好回答。
提及周树人显然违反规则。
鲁迅评价《史记》的原文是“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绝唱并不是指“最后一唱”,而是指史书造诣达到最高水平。
鲁迅应该是在肯定《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例,重点不在于是否“春秋笔法”。
“发于情,肆于心”,就意味着相当主观。
当然,即便很主观,《史记》也有“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的赞誉。
因为别的史书更主观。
司马迁好歹还会如实记录史实,比如张汤的廉洁与为民说情、比如卫霍的功绩。
而同被誉为“史学双璧“的《资治通鉴》,就完全是历史为儒学服务,如果不能服务那就删改历史来服务。
正如那位所说: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秦念:因为别的更差。你抑黜百家以尊崇儒术,后世那些儒生写的史书,就不只是春秋笔法的问题了。】
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张汤的偏见再大,也没有隐去他们的功绩。
对李广再怎么偏爱,也没有改写他的真实战绩。
但后世的史官……
不提也罢。
至于“抑黜百家”之说——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夹带私货,“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其实汉武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无论是从汉武帝提拔的大臣、还是当时的政令、以及汉昭帝时期盐铁之议中儒家对汉武帝的指责,都能看出这一点。
所以秦念一般不说“罢黜百家”,她认为“抑黜百家”更为准确。
以前她需要在考试时改成教科书的说法,现在的学生倒是不用在意这个问题:
教科书已经改成“尊崇儒术”,删去了“罢黜百家”一词。
………
李斯大惊。
抑黜百家,尊崇儒术?
法家竟在后世没落?
好在李斯很快就想起秦念的“以法治国”。
后世秦皇复国之后,法家再兴!
此刻李斯也对儒学更为警惕。
………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不久前以年老有病为由,辞官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