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下才言简意赅地用?墨字注释。
耿灏不自觉便将那段注释喃喃地念了出来:“策论起源于汉代策试,是朝廷针对时政治国等?具体?事宜“献策谋断”的文?体?,因此,策论的核心是‘以?致用?’。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不仅要提出观点,更需援引史料、经典或现实案例作为论据,从而给出具体?可行的对策。故而,不论是何种论题,皆可按‘明题立言、析因理论、施策献策’的三?段式结构破题;而三?段式结构,又能继续细分为总分总、递进式论证两种框架……”
耿灏手有点抖,心也跳得?有些快,他用?力咽了一口唾沫。
他居然……看懂了……
平时讲学博士讲一百遍“破题要巧“立意要高?”,他却不知何为巧又何为高??他总是博士讲了这道题,他便只会这道题,下一道又不会了。
这也使得?每道题在他眼里都是崭新的,题认得?他,他不认得?题,学得?如无头苍蝇,东一点西一点,还不成体?系、稀里糊涂。
这也是他不爱读书的缘故,读得?实在犯困,还不如回?家睡。
如今,他却好像懂得?怎么写策论了……
接着?,这书又挨个讲了诗赋、时文?、经义又如何如何,看得?耿灏眼都不眨。
第一节看完,第二节便是针对之前教的那些法子,对应的“真题解析与模拟训练”,耿灏看到那些题,便下意识尝试着?用?前头提及的办法去解,一步步竟然还挺顺畅!
这让他的手都有些蠢蠢欲动,此刻,他竟觉着?自己强得?可怕!
但他还是忍住没有动笔,继续往下看。
模拟训练后,便是“历年真题汇编”,书里收录历年经典试题,还附名师评卷批注,不同于往常“甲乙丙丁”粗略的评判划分,此处是将甲等?划定为“九十至百分”,乙等?分为“八十至九十”,以?此类推。
这样细分,一篇文?章里,哪里得?分都有相应批注,或是格式严谨、或是立意扣题、或是文?辞优美?、又或是字迹工整,每一项都分析了之所?以?这些文?章能评为“甲等?”或“乙等?”的原因。甚至还有反面例子,为何写得?不好评了“庚等?”也有对照。
而且,评卷人在旁还有署名。
言辞激烈直白批注得?最?细致、评卷的字都快比文?章更多的是姚博士,另一类言语温和多有鼓励的是姜博士。
和姚博士的毒舌一脉相承却又更言简意赅懒得?多写一个字的是林闻安。
旁人或许不知,但耿灏因家世卓越的缘故,知晓不少国子监各位博士的资历与内情。
姚博士、姜博士年轻时都是关在考院里出过科举试题的,如今两位老博士都已致仕,不再任国子监博士一职,但是……还有比科举出题人更令人信服的评卷批语吗?
至于林闻安更不必说,他只要站在那儿?,便足够令人信服。只不过,耿灏看了他评卷的那篇策论,嘴角便无言以?对地抽了抽。
姚姜两位博士,阅卷时不仅是评分,还会仔细写明哪里好哪里不好,叫耿灏看了还是很有感悟的。
这林闻安呢?他批卷除了评分,批语只写“好”“尚可”“差”“极差”“累赘”“病句”“错字”“一塌糊涂”“不如拿去烧火吧”。
耿灏看完深吸了一口气,默默翻了过去,决定遇到他批的便不看了,毕竟毫无价值!
这人怎么回?事!好生可恶!
第二节便大多都是讲题、练题,最?后分了个“专项突破”,一堆密密麻麻的题目,还专门附了一本范文?作为答案。
他看了眼,那些“答案”竟然都是林闻安亲自下笔写了,姚博士和姜博士为他批注的。耿灏惊愕地算了算,他竟为这本“三?五”,一口气写了十余篇的范文?!
他看得?眼都直了,虽未细看,他从字迹与批语便知这林闻安写得?一定很好。不是,爹不是还与他说过军器监忙得?很,这林闻安日?日?都熬到宫门闭了才归家吗?事务如此繁杂,他怎有这般多时辰写这些?怎么,独独他一日?有二十四个时辰吗?
耿灏写一篇策论起码要两三?天,有时想不出如何破题,能抓耳挠腮十余日?……正这么想着?,他忽然发现这些范文?底下不仅有林闻安的署名,名下还对应着?署了日?期。
一看,十余篇,他只花了两日?便写完了。
耿灏:“……”他跟他拼了!!
回?想起那冷淡的死鱼脸儿?,耿灏更嫉妒更生气了,但这本书他还是爱不释手地看到了最?后。
半个时辰后,他终于读完最?后一页,也长叹了一口气。他将这本书捂在胸口,神情都有些恍惚了,不住地喃喃自语:“好像真的懂了。”
以?前先生说什么他真是怎么都听?不懂,既不知为何要如此写,也不知为何要那样解。
之后便也愈发不想听?课了。
但他如今好似却明白了。他缺的好似便是这个,他正是需要有人告诉他这些啊!为何以?前博士们都不说呢?如今这本书便好似为他指引了一条康庄大道,他只需按图索骥往前走?便行了!
且看完后,他便有了个大体?的印象,从最?初知识解析到最?末的习题,每一项都是环环相扣的。那些知识也是从易到难,一步步加深,最?后再以?数量庞大的习题巩固这些知识。
他将这本书看完,便有种他其实不是人,而是一只满丰农场里的填鸭,有人将四书五经中的知识全都搅合成麦粉做成馍馍,不管不顾掰开他的鸭嘴,往他嘴里狂塞的……感受。
最?后一部分,还写的是“全真模拟试卷”,竟按省试府试等?科举场次的试卷规格设计了三?场九卷习题:
首场:《论语》《孟子》经义各一篇,五言诗一首
次场:《周礼》《礼记》经义各一篇,策论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