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燃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抢攻,而是稳稳地搓了一板回去,落点控制得极佳,就在何杨右手最舒服的位置。
何杨愣了一下,依着本能,右手反手推挡一板。
陈燃再次稳稳地回过来,力量、旋转、落点都恰到好处,像是在刻意喂球,让她适应。
几个回合下来,何杨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些。
“好,现在换我发球。”陈燃示意。他发了一个又急又长的奔球,直冲何杨反手位。
何杨步伐移动稍慢,右手勉强够到球,回球质量不高,冒高了。
陈燃眼神一凝,身体却并未立刻扑上爆冲!他敏锐地捕捉到何杨因救球而暴露出的正手空档,手腕一抖,一记轻巧而刁钻的快带直线!球速不快,但落点精准地砸在何杨正手位的边线上!
“好球!”围观人群有人低呼。
这一球,没有靠蛮力,而是用精准的落点和节奏变化得分!更重要的是,他没有选择打何杨因救球而失位的反手(那是何杨右手更弱的位置),而是打了她暴露的正手位!这是一种无声的引导和配合!
4。
接下来的训练,陈燃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战术智慧。
阅读与补位:他不再需要何杨“制造”完美的机会。他能通过何杨的动作预判她回球的大致线路和质量(即使质量不高),并提前移动到位进行补位或准备下一拍进攻。何杨的右手失误,在他强大的控场能力下,似乎不再那么致命。
节奏掌控者:他完全掌控着比赛的节奏。该快时,他的衔接快如闪电,逼得对手喘不过气;该慢时,他能用细腻的控制和变化化解对手的冲击,为何杨赢得宝贵的调整时间。何杨不用再刻意降速去“等”他,只需要尽力跟上他的节奏。
引导与信任:他不断用简洁的语言和手势引导何杨。“压反手!”、“变直线!”、“好球,就这么打!”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当何杨难得打出一个高质量的右手回球时,他会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漂亮!保持住!”这种信任感,是张凯后期无法给予的。
奇兵的预留:他严格遵循杨正的战术要求,极少让何杨在非关键时刻使用左手。但一旦出现绝佳机会,他会果断示意:“左手!打他中路!”何杨那被压抑的左手搏杀,在陈燃精准的“投喂”和掩护下,反而成了更具威胁的杀手锏!
几场模拟对抗打下来,虽然失误依然存在,但组合的流畅度和威胁性肉眼可见地提升!陈燃强大的个人能力兜住了何杨右手的下限,而他精妙的引导和控场,则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她右手的潜能和那左手搏杀的点睛作用!一种全新的、带着强大韧性和爆发可能的化学反应,正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
5。
训练结束。汗水浸透了何杨的训练服,右手酸胀得几乎抬不起来,但她的眼神却亮得惊人,带着一种久违的、看到希望的兴奋。陈燃走到场边喝水,额发也被汗水打湿。
“感觉怎么样?搭档。”陈燃看向何杨,笑容依旧阳光,眼神却带着询问。
“比……比想象中好。”何杨实话实说,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振奋,“你……你怎么知道我要往哪里打?或者说……你怎么总能补到位置?”
陈燃笑了笑,拿起毛巾擦汗,目光扫过何杨还缠着贴布的左手腕,又落在她因为高强度训练而微微泛红、带着倔强的小脸上:
“录像看得多。”他轻描淡写地说,随即话锋一转,带着点玩味的探究,“而且……我大概知道,一个总想着用‘野路子’出其不意的人,在右手受限的情况下,会怎么‘憋坏招’。”
何杨一愣,随即脸有些发热。他……好像真的能看透她的想法?
“走了,明天继续。”陈燃拿起背包,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回头看向何杨,语气随意却带着不容忽视的认真,“对了,手腕冰袋敷够时间。右手……晚上自己加练发球落点,不用多,五十个,找手感。明天我检查。”
说完,他挥了挥手,留下一个挺拔的背影。
何杨站在原地,看着陈燃离开的方向,又低头看了看自己依旧酸痛的右手和缠着贴布的左手腕。冰袋的凉意似乎顺着皮肤渗入心底,驱散了一些疲惫和焦虑。陈燃最后那句看似命令的话里,她听出了一丝……关切?以及一种并肩作战的默契?
杨正不知何时走到了场边,他看着球台上残留的汗渍,又看了看女儿眼中重新燃起的亮光,最后目光落在陈燃消失的门口。他紧绷的脸上,似乎有一丝极其微不可察的松动。他拿起助理记录的训练数据,上面清晰地显示着新组合在控球率、相持得分率和关键分把握率上的显著提升。
“通知队医,重点跟进解何杨手腕情况。陈燃的训练负荷,也适当监控。”杨正对助理低声吩咐,声音依旧平静,但眼底深处,那冰封的湖面下,仿佛有了一丝微澜。
或许,陈燃这艘动力强劲的破冰船,真的能牵引着何杨这艘伤痕累累的小舟,冲破新加坡那片绝望的冰海?这看似疯狂的换将,成了黑暗中唯一能看到的生机。而何杨,在陈燃无声的默契和引导下,正用她那颤抖的右手,重新握紧了名为“希望”的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