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虽没明说张嫣是鲁元公主之女,也从未说过她非鲁元公主之女,且多次侧面描写从汉惠帝刘盈,到朝堂大臣对此事的反对。
如果张嫣只是张敖之女,她的身份完全没到会让汉惠帝厌恶的程度,鲁元公主也不会心生抵触。
而《汉书》等之后的史料直言张嫣就是鲁元公主亲女,乃是引用的西汉刘向的《洪范五行传》。
西汉史学家刘向是楚元王刘交的玄孙,西汉负责整理宗室资料的大臣。宗室血脉,他不会弄错。
其实有点脑子的人都能判断,历史中从未有人质疑的事,现代又未出土新的史料,非史学家哪来的脸翻案?
而且从逻辑上来说,吕雉所做的事都是“亲上加亲”,拐弯抹角让下一代皇帝和吕家的血统扯上关系。若张嫣非鲁元公主亲女,她费那么大的劲,顶住汉惠帝和满朝大臣的压力,非要立“张敖的庶女”为后,难道是张敖救了吕家祖宗十八代吗?
刘盈并非女子,所以他不能理解。能执一国之政的人,从不会有大众意义上的“好人”。而女子在封建时代执政,悖于常理,她们自会更加“坏”,更加“自私”,才能高坐朝堂之上。非要坚信她们是“好人”,真是无趣。
无论是吕雉强迫年幼的张嫣入宫,还是杀母留子充做张嫣之子,她确实没有考虑过张嫣和鲁元公主。张嫣的悲剧,就是吕雉一手造成。
更有甚者,后世文人常称张嫣是处子皇后,但事实可能更悲惨。
因为《史记》和《汉书》中明确记载,吕雉用了很多方法让张嫣怀孕。吕雉不可能不知道男女要怎样才会怀孕,而以汉惠帝的性格,人都娶进来了,他也不会逆着母亲。
所以这“很多方法”,若不是吕雉用“很多方法强押着汉惠帝和张嫣圆房不成”,那年幼的张嫣确实圆房了,只是因为年纪太小没怀上。
这里的刘孺儿早早郁郁而终,实在是正常。
谁家母亲看见年幼的女儿遭此厄运,心脏都会时时处于如同凌迟般的痛苦中。
当汉惠帝驾崩后,张嫣的未来更是注定的悲剧。刘孺儿只是懦弱,不是愚蠢。她又心软,做不到睁眼瞎。
刘盈自己就是上位者,他很了解上位者的心思。
所以他知道刘邦和吕雉都不是“好人”,就像他不是“好人”一样。
刘邦仍旧会游移不定,然后死前把自己的宠妾丢给吕雉泄愤,以消弭吕雉为太后之后的矛盾。
吕雉也会执拗地用血缘聚合权力,且在汉惠帝和鲁元公主死后,完全偏向仅剩的血缘纽带吕家。
除非这个世界撞了大运,小刘盈突然神功附体,长命百岁,顺利将皇位传给成年的太子。
而那位太子会不会做得比文帝更好,这又未可知了。
总之,这个世界不是自己的世界。刘盈管不了。
他只是来休假,欺负一下陌生的阿父阿母和一众叔伯,新找点乐子。
“阿父,我和你说啊,阿母要把孺儿还没断奶的女儿嫁给小刘盈!是阿母亲口说的!孺儿刚生女儿,他就和小刘盈说了!”
当刘盈回到洛阳,吕雉红着眼眶把即将离开的刘盈揽入怀中的时候,刘盈舒舒服服地待在吕雉怀里,朝着前来迎接他的所有人,超级大声地喊道。
在场之人除了刘邦,还有刘邦的老父亲刘太公,被通知后能赶来看神迹的刘氏宗亲,包括萧何、曹参在内的刘邦的老兄弟,以及吕泽和吕释之两兄弟等。
总之,人很多,非常多。
吕雉尖叫:“不!我从来没说过!”
她现在根本没考虑过这件事,刘盈确实是在污蔑她。
但……那又如何?未来的阿母不是阿母吗?人难道不为未来的自己所做的还未做的事负责吗?
那必须的啊!
“是小刘盈和我说的。小刘盈才十岁,难道他能说谎?”
刘盈继续超大声地道。
阿飘小刘盈呆住了。不,我没说过啊!隔壁阿兄,别胡说!
刘邦赶紧捂住刘盈的嘴,把刘盈拖进宫。
他后悔了,太后悔了。
为什么他要炫耀神迹?为什么他要让这么多人来迎接刘盈?为什么他要给刘盈一个盛大的欢迎和欢送仪式?
刘邦时隔不知道多久,流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