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俄罗斯文学讲座经典作家与作品 pdf > 第十讲 茨维塔耶娃 烈火中歌唱的凤凰03(第3页)

第十讲 茨维塔耶娃 烈火中歌唱的凤凰03(第3页)

大海把我的独木舟摇晃!头脑厌倦了汹涌的波浪!奢望在码头长久地停靠,——头脑因情感起伏而疲劳:颂歌、桂冠、英雄、祸患——头脑因钩心斗角而疲倦!您处在青草与针叶之间,——头脑厌烦了无谓的争端……(谷羽译)

航海者是诗人的象征,世俗生活的大海以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汹涌波浪无休无止地摇撼着她,以种种钩心斗角和形形色色的无谓争端使她深感疲倦和厌烦,她渴望休息,更渴望在青草与针叶所象征的大自然中寻得安宁。《两棵树……》则借两棵树作为象征,表现人世间的爱情。而《普叙赫》一诗通篇由普叙赫构成整体象征,是灵魂和精神的象征。《接骨木》一诗中,接骨木是生命的象征,并象征性地展示了生命的发展、成熟,生命灵气的突然爆发,以及生命的苦难、厄运乃至不可避免的死亡,等等。这种象征在其长诗中更为常见也更为复杂,如《山之诗》中的“山”既是爱情的象征,又意味着苦难(安娜·萨基扬茨)。

值得一提的是,在茨维塔耶娃的诗歌中,众多修辞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运用的,如《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是手中的小鸟儿,你的名字是舌尖上一块冰,你的名字是嘴唇唯一的动作,你的名字由五个字母构成……飞行的皮球忽然被人接住,又像是含在嘴里的银铃。石头沉入平静的清水塘,鸣溅的水声仿佛把你呼唤。夜深人静轻轻的马蹄声呼唤你的名字如雷鸣一般。扣动的扳机对准太阳穴,喊你的名字,高声呐喊。你的名字——噢,不可能!你的名字——是亲吻眼睛,凝滞的眼帘里温柔已趋寒冷。你的名字——是亲吻白雪,是一口冰凉的泉水咽下喉咙。想你的名字,沉入香甜的梦。(谷羽译)

全诗深深地表达了对诗人勃洛克的炽烈热爱,而这是通过大量出人意料的新奇的暗喻(你的名字是手中的小鸟儿、你的名字是舌尖上的一块冰)、明喻(你的名字像飞行的皮球被人接住、像含在嘴里的银铃),特别是排比(第一诗节“你的名字”排山倒海般连续四次出现,第三诗节则出现三次)达到的神奇艺术功效。又如《亲亲额头……》:

亲亲额头——消解忧愁。我亲吻额头。亲亲双眼——治疗失眠。我亲吻双眼。亲亲嘴唇——如同冷饮。我亲吻嘴唇。亲亲额头——消解忧愁。我亲吻额头。(谷羽译)

全诗四节用四个“亲亲”构成排比,而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又构成重复(反复),形成环形结构,使之既欢快活泼又首尾呼应,既流畅又规整,相当生动、有力地表达了恋爱的欣悦。又如《礼拜六与礼拜天之间……》:

我像一只柳莺,悬挂在礼拜六与礼拜天之间。一个翅膀有银色花纹,另一个翅膀有金色斑点。开心娱乐和忙碌操劳一对一分成了两半——我的白银是礼拜六!我的黄金则是礼拜天!既然忧郁渗入了血管,皮肤粗糙不合心愿,——意味着我从右侧羽翼撕下羽毛血迹斑斑。既然血液已再次苏醒,悄悄地在体内循环,就是说我该转向世界,展示金黄色的一面。尽情享乐吧,不用多久鸟儿消失在遥远的天边——你们的鸟儿有七彩羽毛,我的柳莺有金箔银片。(谷羽译)

全诗把比喻、对比和象征融为一体:首先是使用了明喻“我像一只柳莺”,奠定全诗的基础,然后让礼拜六与礼拜天、黄金与白银在全诗中构成对比,这种对比进而又形成象征——表现诗人心中的双重矛盾冲突。对此,谷羽论析道:“茨维塔耶娃喜欢礼拜六,不喜欢礼拜天,在生活中看重银子,蔑视黄金。礼拜六、银子、右翼(右手——是天堂)、操劳、忧愁、心灵、普叙赫——都属于诗人推崇的事物。而礼拜天、金子、左翼(左手——是地狱)、娱乐、血液、尘世女人、有罪的夏娃——则受到诗人的轻蔑。两种因素相反相成不可分割。我们还记得:‘宛如一左一右两只翅膀,我们相濡以沫温馨欢畅。’这首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心中两相冲突的两重性。”

此外,从一开始,茨维塔耶娃就对语音十分敏感,而且富于联想,并能通过文字游戏般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如《磨面与磨难》:

“越磨越细,才有白面!”这种本领让人喜欢。有了白面,何必忧烦?不,最好是有磨难!请相信,我们活得苦闷!只有苦闷能驱走厌倦。越磨越细?会有白面?不,最好有磨难!(谷羽译)

在俄语中мука'与му'ка两个单词,字母完全相同,读音也根本一样,只是重音在后面的,意为“面粉、白面、面包”,重音在前面的,则意为“苦难、磨难”。诗人充分利用这一音同而意异的特点,非常巧妙地甚至像玩文字游戏般地表达了自己在苦闷的生活中渴望磨难,增加对生活感知的愿望和观念。亨利·特罗亚还进而谈到,她发明了一种新诗,很多字的语音财富在前辈作家那里,没能全部利用起来,她却全拿了过来,像耍戏法一般,抛上去,接下来,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她的诗,常常音韵骤变,跨行隔句,语音对撞,创造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音乐,她在文学形式上很大胆。他更具体地谈到,读茨维塔耶娃,你首先就会联想到,她自始至终都用语言的杂技来表情达意。玛丽娜每个诗句都是铤而走险。她追求怪词怪字,甚至古字,来与音近但意异的词匹配和对偶,目的是让这样的词语撞在一起,正好撞出来一个令人难忘的隐喻。由于她寻求语汇的奇特,诗的双关语音韵有欠和谐。她把句法和诗律都打乱了,把音乐变成了一连串的喧嚣。玛丽娜常常在句子里不用动词,听起来,就好像气喘吁吁地大呼救命、上气不接下气地当众忏悔。或许,看到两个俄文字相似,她就让这两个字互相呼应,押韵,炸响。这样写出来的诗,文字简洁,用词新颖,省去很多冗言,时常欲言又止,屡现惊人之语,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有时候读者抓不住其中隐含的意思,避又避不开。

我的大都市里一片黑——夜。我从昏沉的屋里走上——街。人们想的是:妻,女,——而我只记得一个字:夜。为我扫街的是七月的——风。谁家窗口隐约传来音乐——声。啊,通宵吹到天明吧——风,透过薄薄胸壁吹进我——胸。一棵黑杨树。窗内是灯——火,钟楼上钟声,手里小花——朵,脚步啊,并没跟随哪一——个,我是个影子,其实没有——我。金灿灿念珠似的一串——灯,夜的树叶味儿在嘴里——溶。松开吧,松开白昼的——绳。朋友们,我走进你们的——梦。(飞白译)

译者飞白对此分析道:“《我的大都市里一片黑夜》的形式十分新奇别致,其格律是抑扬格4音步外加一个重音单音节韵……在破折号处本来是应当有一个弱音节填充的(那样就成了一般的抑扬格5音步),然而诗人把它空缺了,造成了一个节拍的延宕,从而突出了寂静氛围中的那个单音节韵,使它在一片黑夜中轻轻**漾。”

这种大胆的创新、独特的艺术个性,再加上很高的艺术成就,使茨维塔耶娃的诗歌赢得了极高的评价。帕斯捷尔纳克在晚年回答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茨维塔耶娃是属于高层次的——她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已经成熟的诗人。在那笨嘴拙舌的年代,她已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人的,经典的声音。这是一个有着男性心灵的女人。同日常的事情的斗争赋予她以力量。茨维塔耶娃寻找并且达到了完美的清晰度。较之我经常对其朴素和抒情性表示赞赏的阿赫玛托娃,她是一位更伟大的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则一再宣称: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或是20世纪的第一诗人。

值得一提的是,茨维塔耶娃的散文不仅数量多(光是书信就有千余封,总计有150万字左右),而且质量高,极有特色,堪称诗人的散文。其创作与生平的研究者安娜·萨基扬茨指出:“茨维塔耶娃的散文是与她的诗歌紧密相连的。在散文中,也如同在诗歌中一样,对于茨维塔耶娃重要的不仅是事实,不仅是意义,而且还有声音、韵律,各个部分的和谐。她曾经写道:‘诗人的散文较之散文作家的散文,是另一种作品,其中用力量(下功夫)的单位不是句子,而是词,而且甚至常常是音节……’然而与诗歌作品有别的是,她在诗歌里寻求的是句子表达的容量与和谐,几乎是公式,而在散文中她则喜欢扩展,解释思想,重复它的各个方面,写出词和它的同义词,再一次向读者把思想或形象阐释清楚。凡是了解生活中她的主人公的人,都对描绘的想象力感到惊讶。肖像和人物的真实性对于茨维塔耶娃来讲乃是艺术家和编年史家融合之点。”

[俄]阿格诺索夫:《白银时代俄国文学》,石国雄、王加兴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修订本),雷永生、邱守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美]布罗茨基、沃尔科夫:《布罗茨基谈话录》,马海甸、刘文飞、陈方编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俄]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王家新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

《茨维塔耶娃诗集》,汪剑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美]利莉·费勒:《诗歌战争死亡——茨维塔耶娃传》,马文通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马海甸:《茨维塔耶娃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

[法]莫洛亚:《屠格涅夫传》,江上译,台北,台湾志文出版社,1975。

[俄]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等:《寒冰的篝火——同时代人回忆茨维塔耶娃》,苏杭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俄]安娜·萨基扬茨:《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谷羽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现代卷),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

[美]马克·斯洛宁:《苏维埃俄罗斯文学(1917—1977)》,浦立民、刘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苏联三女诗人选集》,陈耀球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法]亨利·特罗亚:《永远的叛逆者:茨维塔耶娃的一生》,李广平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

《同时代批评家眼中的茨维塔耶娃》,莫斯科,2003。

《我是凤凰,只在烈火中歌唱——茨维塔耶娃诗选》,谷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徐曼琳:《白银的月亮——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对比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苏杭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

[1]参见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研究》,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