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学生心理健康800字 > 第三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第1页)

第三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第1页)

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我的世界我做主

大四学生小洁,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喜欢自由的工作,“设计师是一个很自由的工作,很自主,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并把它实现”。但是真实生活中,设计师经常要被迫更改自己的设计,给她选择这一行的工作带来很大的焦虑感,“可能他的审美的确不是很好,但是因为他是老板或者是客户,就得按照他的想法来,心里会受很多气”。正好在某品牌精油的APP中看到招聘启事,招的是一些有趣的职位,“首席惊喜官、首席八卦官、解压师、故事大王、熊夫人、小狗饲养员、筑家师”等,把微博转发给朋友的同时,自己马上就投了简历,“没想到还有这么自由的工作,好喜欢他们可以带宠物上班”,“每天给员工制造一个惊喜这事儿也让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从小洁的择业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90后大学生们向往的生活,是真正以自我为中心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去实现它。他们最羡慕敬佩的人,不是成功学里的大人物,而是他们身边同伴中,那些被称为“大神”的人。他们不一定很富有,不一定被所有人理解和欣赏,甚至是孤僻怪诞的,但这都没关系。比如,90后经常提到乔布斯,他们向往乔布斯能够全情投入地做一件自己充满热爱的工作。90后既向往真正围绕自己的意志展开生活,也向往品质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比之下,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就是达到自我完善。所有的自我完善,都被预设为不能牺牲这个目标。

为了更好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大学生应该学会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爱好等个性特点,调整自我概念,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使自我评价更加客观,自我体验更加积极,自我控制更加有力。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对自我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它是完善自我意识的基础。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我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等生理特点,以及气质、性格、兴趣、意志等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对着镜子观赏自己的身材和衣着打扮,并评价它们是否符合我们的愿望,进而表示满意或不满意。这是自我认识。同样,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认知自己,如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别人可以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我的形象,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社会比较来客观地认识自己。

(一)自我认知

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方式分析自我,通过客观的理论或者心理学测验认识自我,并得出自我的概念。

1。周哈里窗理论

关于自我认知的理论,心理学家周·勒夫特和哈里·英厄姆(JoeLuft&HarryIngham)提出了“周哈里窗(JohariWindow)”理论。“窗”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4个部分,这4个部分包括了开放的我、盲目的我、隐匿的我、未知的我。

开放的我也称公众的我,属于公开活动的领域。这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比如,我们的性别、外貌、身高、能力、成就等。开放的我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的基本依据。

盲目的我属于个体自我认识的盲点。这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分,即我们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一个人的无意识动作、无意识表情和语言,自己察觉不到,别人却能观察到。

隐匿的我是自我的隐匿区,属于逃避或隐藏的领域。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与盲目的我正好相反,就是我们常说的隐私、个人秘密,藏在心里不让别人知道的事实或心理。几乎每个人都有隐匿的我,大家也认为这个部分是不愿意,也不能让别人知道的。

未知的我也称潜在的我,属于未知区。这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的地方。通常是指一些潜在能力或特性,也包含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层面,就像隐藏在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力量强大却又容易被忽略。探索和开放未知的我,才能更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自我。

2。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首先由精神分析学家使用,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测验解释个体的无意识动力。因此这种测验,给受测者一系列的模糊刺激,如抽象模式,可以解释很多的未完成图片、绘画,要求被试叙述模式、完成图片或者讲述画中的故事,以此来了解个体的性格,人格。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1)罗夏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由瑞士精神病学家赫尔曼·罗夏在1921年创立的。模糊刺激是对称的墨迹图,有黑白的、有彩色的,然后让来访者看这可能是什么,并记录来访者所说的、反应的时间、拿图片的方式,这些图片的目的都是诱导出来访者的生活经验、情感、个性倾向等心声。让来访者在不知不觉中暴露自己的真实心理。因为在讲述图片上的故事时,已经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入情境之中了,以此来了解内在的自我。

图5-1图复墨迹测验举例

(2)主题统觉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ApperTest,TAT)。有30张黑白图片和1张空白卡片,是由亨利·默里在1938年创立的。向被试呈现的是模糊情境的图片,要求被试根据图片讲述一个故事,包括情境中的人在干什么、想什么、故事是怎么开始的,根据被试的故事情节,评价其个体行为、关心的问题和动机,以及人格特征。

图5-2主题统觉测验举例

(二)社会比较

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聪明或矮小,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社会比较(soparisons)。我们周围的其他人会帮助我们树立高大或矮小、优秀与否的标准:我们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何不同。有的同学进入一所优秀的学校后,会有更高的学业自我概念,这就是通过比较获得的。当许多同学结束了名列前茅的中学学习后,很多在学业上非常自信的同学发现,他们的学业自尊在进入综合性大学后受到了挑战,因为大学的很多同学在毕业时都是班里的尖子生。这犹如放在小池塘里的鱼看起来会大一些一样。

我们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围绕社会比较进行的。我们时常也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当我们评价其他人时,我们也是把他和自己进行比较,因此,社会比较同样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当来到大学,许多周围的同学生活或学习有所成就时,就会提高我们比较的标准,比如当一个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与一些来自大中城市并且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住在同一间宿舍时,这个同学可能会因此而自卑。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会因为比较的标准太高或太低而让自己变得自负或者自卑。

(三)他人评价

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用镜像自我来描述个体把别人当作镜子来自我认知。库利认为,我们时常会根据自己出现在他人面前的样子来感知自我。之后社会学家乔治·米德又精炼了这个观点,指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当别人认为我们很好时,我们也会认为自己不错。比如,当有人称赞我们很有才华或者乐于助人,那么我们也就会把这些观点融入自我概念和行为中。心理学家认为,当自我评价与他人的客观评价较一致时,表明个体的自我意识较为成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常有助于我们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但是,不少大学生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他人的态度只是提供某种参考,如果因过高的评价而飘飘然,或是为过低的评价而失去信心,都会妨碍个体找准人生定位。

二、积极地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悦纳自己。那到底什么叫作悦纳?悦纳自我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身的一切,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了解自己比较难,喜欢自己就更难;认识自我已属不易,接纳自我则更属不易。人总是要对自己有所否定,并且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建立起二者的动态平衡。有些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有些人对自己不满意,自怨自怜。了解自己而又不喜欢自己,必然导致焦虑和痛苦。

近些年来,完美主义受到心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完美主义作为一种消极的、有害的属性被很多心理学家认识。布莱特在论文《完美主义的破坏性》中,讨论了3种人(有才能的人、有雄心的人、成功的人)的自杀,并且将他们的自杀归咎于“严重的完美主义”。追求完美主义往往导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激烈冲突,个体因为无法企及而感到无能为力,导致抑郁、绝望、无助情绪的产生。其实,每个人都各自有缺陷,拼命去追求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只能导致个体的最终崩溃。正如毕淑敏所言:“对于不能改变的事情,捶胸顿足、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要想保持心灵平和,重要的原则就是对那些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事物安然接纳。”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自卑在本质上其最深层次的来源是:对负面自我的不接纳”。任何试图通过“努力填补令你自卑的缺陷”或“努力追求成功获得自信从而摆脱自卑”的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有许多大学生以为找到了他们的自卑来源,如是因为从小缺爱、总是把自己和别人对比、把别人理想化了等,但很多人即便解决了他们自以为是的造成他们自卑的这些原因,他们依旧还是会自卑。比如,一个女生解决了在工作上和生活中的自卑,但当她面对一个比她漂亮的女孩时她还是会无法控制地陷入自卑中。因此接纳自我,特别是接纳负面的自我才是达到自信的真正途径。

三、合理地塑造自我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自我,其关键是要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做一个“进退自如的我、独具个性的我、自我实现的我、社会欢迎的我”。在塑造自我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提高自我效能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的研究中捕捉到积极思维的力量,并提出了自我效能的理论。他认为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使人获得很大的回报。自我效能较高的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学业成就更高。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效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一百多个研究显示,自我效能可以预测个体的成就水平。当出现问题时,较高自我效能感会指引个体保持平静的心态并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反复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努力加坚持等于成就,伴随着成就的获得,自信就会增强。

班杜拉认为,效能期望比愿望能够更好地预测人们的行为。人们是否会努力应付某一问题,为做出某一改变能坚持努力多久,都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实际上能够实现这些改变的能力有多大。如果一个学生认为自己不可能成绩全部得A,他也会干脆放弃相关的努力。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