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箱庭疗法的理论基础 > 第一 儿童虐待与箱庭治疗(第1页)

第一 儿童虐待与箱庭治疗(第1页)

第一节儿童虐待与箱庭治疗

对儿童虐待(childmaltreatment,childabusea)的研究开始于1962年Kemper等人发表的关于受虐待儿童的综合征的文章。该综合征是指儿童受虐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从此,对儿童虐待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儿童虐待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学术界开展了一系列对儿童虐待的发生状况、产生的影响以及危险因素等的研究。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开始了针对受虐儿童的探索与干预,并尝试从临床实践经验中总结儿童虐待经历对儿童及其成年后的影响以及产生这些影响的原理与机制。

一、儿童虐待

世界卫生组织(1999)对儿童虐待定义如下:儿童虐待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伤害的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

(一)儿童虐待的不同形式

身体虐待(physicalabuse)是指一个抚养者对儿童实施的引起实际的身体伤害或有潜在伤害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用手或物体打儿童,踢、甩、扔、烧伤儿童等。

性虐待(sexualabuse)是指一个抚养者用儿童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的行为,但是也通常包括非抚养者的这种行为。

心理虐待(psychologicalabuse)是指抚养者不能提供一个适当和支持性的环境,对儿童的情绪健康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这类行为包括过度限制儿童的行动,诽谤、嘲笑、威胁和胁迫、歧视、拒绝以及其他非身体形式的敌意对待。

&)是指父母不能提供儿童在一个或更多的领域成长的条件,这些领域包括健康、教育、情绪发展、营养、保护和安全的居住条件。

但是事实上,不同形式的虐待常常不是独立存在的,很多受虐待儿童同时承受不止一种形式的虐待。受身体虐待的孩子也有可能同时受到心理虐待,而受心理虐待的孩子也可能经受程度不同的忽视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虐待经历在不同家庭中会有不同的组合,这种情况被称为多重虐待。

国内外都已经有量表来调查儿童的受虐情况与程度,但目前国内缺少专门的儿童保护机构来对受虐儿童的经历与伤害进行直接的干预。

有受虐经历的儿童来做心理咨询,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受虐经历,而是他们产生了各种外在或内在的问题,所以被父母或老师送到心理咨询室。如果学校里有专门的心理老师,这些孩子也有可能自己去找心理老师,但多半不是要处理自己的受虐经历,而是其他的困扰引导其前来寻求心理帮助。诚然,这些困扰通常与受虐经历有关,但孩子的意识并不一定会直接连接到受虐这里。这就要求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师对每一个被送来或自愿来的孩子张开有洞察力的眼睛,不仅看到孩子当下的情况,更去看到孩子背后的家庭情况及成长经历。当可以确定孩子有受虐经历后,可以使用儿童虐待问卷或选用其中相关的题目,去了解受虐的相关情况及受虐程度,以更好地理解来访者及其内在的心理创伤。

(二)虐待对受虐者的影响及其解释

虐待会对儿童的人际关系、情绪、自我认识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与虐待造成的儿童心理能力的破坏或得不到发展有关。

1。人际关系问题

因受虐的情况及儿童在其他看护方面环境的不同,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问题也不尽相同。有些孩子明显表现为孤僻、不与他人交往,有的表现为与他人冲突严重,而另有一些则可能成为被孤立或被欺负的对象。

在父母那里体验到虐待的儿童,无论是身体虐待、心理虐待,还是忽视,他们的信任能力首先会遭到破坏。这就导致他们往往不能再信任这个世界,不能信任他人,更有可能形成“这个世界是可怕的,别人也都是可怕的”这样的结论。因此,他们会遭遇人际关系的困扰。

Dodge(1994)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对照组儿童,有身体虐待经历的学龄儿童在面对不明确信息时,更可能遗漏相关的社会性线索而归因于别人的敌意。Joseph(2003)等人就小学阶段受虐儿童对不同人际关系身份的个体(父母、教师和同伴)的归因倾向进行研究,考察儿童敌意归因倾向与虐待的频次、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正常儿童,身体受虐的男孩更可能对各种人际关系身份的对象做敌意归因。这样会造成儿童选择不与他人建立关系,孤僻或者是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

除了更容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敌意外,还有一个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那就是他们没有学到与人正常、友好交往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们从父母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到对他人的基本态度及交往方式,而受父母虐待的孩子没有好的人际交往技能的榜样。因此,即使他们想要跟他人建立好的关系,也不知道要怎么去做,这也是受虐儿童不时跟同伴起冲突的重要原因。这与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该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认为,儿童仅仅通过观察与模仿他人,就能习得各种社会和认知行为。受虐儿童暴露于父母的暴力之下,实际上,他们的父母正是通过自己的榜样,使儿童习得了相同的方式与人交往,这亦成为儿童以后处理关系与问题的首选方式。

另外一部分受虐儿童会表现为太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爱。因此,他可能无限地放弃自己的界限,如接受同学超越同伴互助的要求,在他人那里表现出依附或讨好的态度,从而把自己置于显性或隐性的受欺负的位置。

2。行为问题

受虐儿童通常会表现出各种外在或内在的行为问题。每个孩子的情况会各有不同,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攻击性行为

Wolfe(1998)等人的研究发现,受身体虐待的儿童青少年常常表现出人际间的暴力行为,在约会关系中更多地使用强迫和暴力等攻击性行为。很明显,在家庭里面受到攻击后,他们无法处理这样的经验,因此会用付诸行动(agout)的方式对外表达出来。此外,尤其是受身体虐待的儿童,他们受到的对待恰恰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容。

(2)成瘾行为

世界的不可控感会让他们迫切需要抓住一些东西,能够控制,有所依附。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可能是某些物质,如吃的东西、吸烟、酗酒、网络等,也可能是某些行为或认识方式,如特别迷信或依赖一些数字和巧合现象,对他们而言,这是有魔法的,能令生活发生变化。

(3)自伤行为

当被虐待的内在经验无法向外表达时,有些孩子会选择向内表达,即将愤怒转向自身,伤害自己。这一方式甚至可能会成为受虐者处理情绪的惯用方式。笔者的研究生曾接待过一位成人个案,她在童年期受过父亲的严重的身体和心理虐待,当情绪超出其承受范围时,她虽已经结婚成家,仍会使用小时候使用的打自己耳光、拿针扎自己手背、用头撞墙等方式来缓解内心的情绪。

3。情绪问题

受虐待儿童会表现出抑郁、焦虑、愤怒等多种情绪。这些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相比较于普通儿童,他们更多地表现出与情境不匹配的情绪,如莫名的情绪发作或情绪调节能力差(Maughan&Cicchetti,2002)等。

这些儿童在家里有太多深刻、复杂的情绪不被允许表达,这些负面情绪埋藏在内心深处总会找一个机会得到宣泄和释放,因此,当遇到激发线索时便会爆发。尽管可能这一激发线索在别人看来完全没有问题,但对于那些有受虐经历的儿童而言,可能会激起受虐待的经验而一发不可收拾。

此外,当遭受挫折的时候,有受虐经历的人的内心最柔弱的部分就将被激发,因为对他们来说,有可能会被解释为他们的确是不好的,要么他们会在内心加倍责备自己,让自己对情况负责,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抑郁情绪,要么他们会因想遮掩脆弱的内心而变得过度愤怒。这些不必要的负面情绪或经过变形的情绪表达,是许多受虐儿童情绪的重要特点。

4。自我认知问题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