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外,一群身影悄然聚集。
是十几个村民,有老人,有妇女,甚至有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他们手里拿着土制扩音器??竹筒加铁皮喇叭,有些还连着手机外放音箱。
为首的老人走上前,递给她一支竹笛:“我们知道你是谁。我们也知道你要做什么。我们帮不了太多,但我们可以帮你传话。”
她看着他们的眼睛,那里面有恐惧,但更多的是决心。
她接过竹笛,轻轻吹响。
第一个音符划破夜空,清冽如泉。
接着,其他人也开始发声??有人唱歌,有人朗读,有人просто大声喊出心里压抑多年的话。声音汇聚成流,在山谷间回荡,借助湿空气和岩壁反射,一路向西,朝着边境方向奔涌而去。
这不是广播,这是呐喊的接力。
而与此同时,远在北京某地下指挥中心,警报骤然响起。
大屏幕上,全球舆情热度曲线出现异常峰值。关键词“芒市矿难”“儿童录音”“心理矫正营”疯狂攀升,社交平台虽被限流,但大量用户开始使用谐音、暗语、绘画、乐谱等方式变相传播信息。
一名技术员惊恐报告:“检测到区域性声波共振现象,频率与《听见》高度吻合……更可怕的是,这些声音正在诱发集体梦境,多地出现‘陶笛幻听’案例。”
主控官沉默良久,终于下令:“启动‘终焉协议’??对所有归墟亭关联个体实施物理清除。代号:封喉。”
命令下达十分钟内,三支特种小队秘密出发,目标直指云南、广西、新疆三地最后幸存的归墟亭据点。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归墟亭早已不再是一个地点**。
当第一个孩子在学校屋顶吹响陶笛,当第一个囚犯在牢房里哼起旋律,当第一缕极光因千万人共鸣而照亮夜空??它就已经变成了某种超越物理存在的东西。
一种信仰。
一种瘟疫般的温柔。
三天后,田昕薇出现在中缅边境的一座难民营。
她不再是快递员,也不再伪装。她站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面前是一千多名流离失所的妇女儿童。她拿出忆钙石,高高举起。
“你们有没有一句话,藏了很久,却从未被人听见?”
寂静片刻。
然后,一个五岁女孩站起来,小声说:“我想回家。”
紧接着,第二个声音响起:“我要爸爸。”
第三个:“他们杀了我的老师。”
第四个:“我不怕,我要说出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口,起初是whisper,后来变成齐声呐喊。田昕薇打开录音笔,将这一切录下,随后接入一台改装过的无线电发射器??那是由十三台废旧手机、两块太阳能板和一根铜线组成的奇迹。
她按下按钮。
信号升空,穿越电离层,接入一颗废弃气象卫星的转发通道,最终落入南极监测站的数据流。
科学家们震惊地发现,这段音频不仅携带强烈情感频率,更蕴含一种前所未有的**群体意识编码结构**??就像人类语言诞生之前的原始心灵语言。
AI分析结果显示:
>**该音频具备自我复制与跨媒介传播能力。
>一旦被任何生物听见,将在其潜意识中植入‘倾听基因’??即对他人痛苦的本能共情反应。
>初步判定:这是人类文明史上首次实现‘情感免疫接种’。**
消息传出,全球哗然。
多个国家宣布开放归墟亭合法运营,民众自发组织街头聆听会;心理学界提出“声疗革命”概念,用真实倾诉替代药物治疗抑郁症;甚至连部分军方高层也开始秘密接触共声联盟,称“这种力量,或许比核武器更能改变战争规则”。
而在中国内地,尽管“清源行动”仍在继续,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戴着耳机走上街头,播放来自各地归墟亭的录音。他们不喧哗,不抗议,只是安静地走,让声音随风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