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商传奇酒 > 马应彪之拓荒射日(第4页)

马应彪之拓荒射日(第4页)

为慎重起见,马应彪决定对该地人流量及行走习惯进行调查统计。他想出了一个“取豆数人”的办法,专门派人站在街道南北两边,计算行人数量,过一个人取出一颗豆,然后进行比较。连续观察一个星期后,结果发现靠路北边行走的人比南边的多,最后他决定将公司地址选定在街北边的陶陶居茶楼所在的地方。

没想到,这个决定拿到公司股东会上讨论时,有不少反对意见:

“那块地位置偏僻,商铺寥寥,生意冷清,连风水先生都说‘财神爷不喜欢’。”

“那里唯一的优势是交通,有直达上海火车北站的电车。但外地旅客行色匆匆,谁能保证他们就一定会进店买东西呢?”

这些反对声音似曾相识,当年香港德辅道新店开业时,也有不少类似的质疑。与那次一样,这一回马应彪还是坚决顶住了压力。

陶陶居茶楼是英商雷士德的地产。雷士德这家伙,一鱼两吃,一边开洋行,搞建筑设计,一边做商业地产生意。知道马应彪看中这块地皮后,这家伙就挖空心思,想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谈判时,他先声夺人,简直是一口价:“茶楼总共占地20亩,每年租金3万两,租期30年,不干拉倒!”这样的苛刻条件,在上海以往很少见到,雷士德本人也等着马应彪就地还钱。没想到马氏一口答应:“没关系,就按您说的办,但有一条您要保证,就是要由您本人亲自负责监督设计,我们要建一座南京路上最高的大楼。”

这让这位自私的英国佬很纳闷。其实,这样的租金,比起周边还是低两成,关键是租期过长,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太大。但做生意哪有不担风险的,而马应彪的理想是将先施打造成百年老店,30年又怎么算长呢?

1917年10月20日,经过3年施工,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终于掀开神秘的面纱。在周围低矮的旧式木楼与狭窄店铺间,装修一新的先施6层大楼着实鹤立鸡群。

大楼的底层专售日用百货,二楼为服装、绸布柜台,三楼出售珠宝首饰、钟表、珍玩等贵重商品,四楼是大件家具、地毯、皮箱等。这些货物都是先施派员工去欧洲等地亲自采办的最新潮的商品,不经洋行代办,货物成本低,款式也新颖。

开业当天,马应彪搭乘上海历史上第一台载人电梯,从先施大楼上缓缓降下。看着蜂拥而入的顾客,他对陪同视察的其他股东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令人高兴的事情还在后头。刚开业,有人就兴奋地发现,先施百货不仅能购物,还是上海第一家游乐园。在大楼的顶层,有当时最豪华的屋顶戏院、酒店和高级餐馆,还有各种杂耍:宁波滩簧、绍兴戏、京戏和魔术表演……吃喝玩乐“一站式”,很快便吸引来无数好奇的上海市民,整条街道人山人海,有人甚至流连忘返,数日不归。

到这时,所有的嘲笑与怀疑都烟消云散。许多人终于明白过来,马氏的先施百货,和以往的商铺根本就是两码事,而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城市综合体。可以说,上海先施引发了中国商业的一场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内地民众的消费习惯。

开业第二年,上海先施营业额就达到439万元,马应彪乐呵呵地拿到了相当于投资两倍的回报。

拓展

上海先施的成功,让马应彪跻身国内一流实业家行列,也标志着粤商再次成为上海滩最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此时,离香山买办巅峰期已过去近30年。

1920年,马应彪在广州见到孙中山,提到北方都在军阀统治下,没有自己的分公司。中山先生派自己的卫士郑卓德出面,为马应彪引见了曾是革命党人的黑龙江督军吴禄贞,于是先施公司的哈尔滨分号就在3个月后顺利地开张了。

在百货业站稳脚后,马应彪开始向其他行业拓展。因为百货业现金流充裕,他首先将目光投向银行。

1922年,马应彪与人联手创办国民商业储蓄银行,总行设于香港中环德辅道中。这家银行的董事长为蔡兴,监督马应彪,正司理王国旋,大家都是南洋卖菜时的哥们儿。该行初期实收资本200万元,分为20万股,每股10元。由于主持人都是殷富巨商,信用甚高,开业后业务发展迅速,获利相当丰厚,每年盈利都在20万以上,分行亦很快开至香港九龙的油麻地、旺角,中国内地的广州、汉口、上海、天津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当时,该行地位虽未能比得上东亚银行、广东银行,但日见重要,被称为“华资经营之银行中后起之健者”。

马应彪还可以算是中国保险业的先锋,早在20世纪初,马应彪的先施公司就开设了保险置业、人寿保险等业务,这在全国也算得上是先行了一步。如今,漫步香港的石岐孙文西文化旅游步行街,还能寻找到当年先施公司保险置业、人寿保险、银行信托石岐分局的原址。

在这种多元化扩张中,马应彪也不是一帆风顺。在开办先施百货过程中,他发现:“近日我国人之心理,皆喜用洋货,大有舍己芸人之势。于是外人遂得乘间以投我国人之所好,而我国利权从此外溢矣。”为此,他曾先后在自己公司名下筹建了棉纱、制鞋、饼干、汽水、皮革、五金、机器、玻璃、木、化妆品等十大工厂,试图在这些方面打破殖民者的垄断。可惜的是,由于列强经济压迫及许多因素的影响,十大工厂都先后倒闭,好在都没有动摇他的产业根本。这些痛苦的经历让他认识到:没有彻底的民族革命,民族资本就始终不可能有大的发展。1929年,先施公司资产达到1000万元,为创立时的400倍;先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与外商争衡,有效保险额超过2000万元;新加坡、日本、美国都有马应彪金山庄的分庄。

先施带头,许多人就跟进了,先施到广州,广州百货业兴隆;先施到上海,上海就出现了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四大公司”(上海先施公司、上海永安公司、上海新新公司、上海大新公司),它们都是由香山帮侨商开创的现代商业。而马应彪并不反感同业竞争,看到这么多侨资被吸引到国内,马应彪非常开心。

射日

“赚钱容易,花钱难!”老马的这句话,那年头,很多人都知道。作为商人,马应彪当然喜欢赚钱,但他时刻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0岁时,马应彪即腰缠万贯,而且年龄越大,财富越多。但他本人却很低调,没有一点“大班”的架子,也很少在公司安插族人;相反,在生活中能处处体谅他人。

“衣着朴素,饮食简单,就连街上的乞丐,也从来没有在他面前乞讨过。”一位乡亲说。“马先生虽是大股东,但先施公司系统内中层以上的干部,马家的人却为数很少。”一位追随了马应彪20多年的老部下证实。

广东有一个习俗,凡是春节,长辈都给晚辈及亲朋好友的子女们封红包,但马家的孩子从来不收。马应彪教育子女:“我们家孩子多,来派利是的,就要封上10多个红包,这样很难为人家。还有,我们家如今名声在外,来贺岁的人多,东家派、西家派,数额就不少了,如果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就不好了。小孩子不能收人家的利是,更不能问人家要,不能贪心。”

一生赚钱,所为何事?马应彪的回答是“济世救人”。

作为基督教徒,他多次自掏腰包,捐赠善款,接济穷人。1906年、1915年和1923年,这3年广东发生重大洪涝灾害,马应彪每次都亲自率救援船只开赴灾区,救人赈灾。靠3块大洋读了3年私塾的马应彪,发迹后不惜巨资,捐助教育。

马应彪年幼失学,所以很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他悉心钻研,创造了一套汉语识字的最佳方案——五千字课,并亲自雇员书写九宫字格,给上夜校的员工临摹。为了让员工学得更好、更快,马应彪还专门编印了“同音字韵”的课本。先施百货公司的夜校也鼓励乡人与同胞免费就读,他对文盲失学的成年人教育,比起后来的扫盲运动,早了好几十年。

当时,岭南大学是南方最高学府。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与马应彪既是战友又是朋友,因此,马应彪对岭南大学的支持甚力。他曾捐款兴建“马应彪招待所”,和9位好友一同捐款兴建“十友堂”,还投资创建该校的农林科学院。据不完全统计,马应彪在广州、上海、香港等地,先后捐建了近20所中小学校。

1937年8月,日军轰炸上海。这一炸,不仅炸毁了先施的繁华建筑,也炸伤了马应彪的第九子马少聪,更摧残了先施百货的“花样年华”。从此,先施百货在中国内地开始走下坡路。

1943年,香港沦陷,广州的先施公司落入敌手,香港的公司也被迫关门。天天看着日本的膏药旗,马老板非常气闷。少年壮志不言愁,临到老了,竟然沦为亡国奴,这让青年时就追随孙中山救国的老马情何以堪。

国难当头,老马常常与孙辈念叨后羿射日的故事。他时常回忆起当年革命党人反清抗清的**岁月,那真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多么期盼中国再出现一位弯弓射日的大英雄,将狗日的日本鬼子统统射死,将日本的膏药旗统统射落大海。可惜的是,这位好强的老人,没能看到抗战胜利到来的那一天。

1943年,马应彪路过寸金桥海关,见中国旗帜,搭茅屋居住。

1944年,风吹塌茅屋,老人于香港病逝。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