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座陌生的城市,陈建国感到一阵兴奋,斜背着布包,步伐轻快地走出车站,嘴角挂着微笑。
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东侧停着一辆白底红边的电动公交车,售票员站在上车处等待乘客,票价是一毛钱一次。
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陈建国沉浸在这座城市的活力中,目不转睛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几辆黄色的小面包车,也就是这座城市特有的“面的”出租车,整齐地停靠在路边。
当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提着公文包从车站走出时。
最前面的一辆车立刻启动,司机探出头来,用不太流利的英语招呼道,“嘿,您要去哪儿?”
“颐和酒店。”
外国人简短回答后,便毫不犹豫地上了车。
司机笑逐颜开,加速驶离。
不远处,另一位乘客尝试拦了几辆“面的”,却都遭到了拒绝。
无奈之下,他看了看手表,决定加入公交站排队的人群中。
那时,在火车站和机场,出租车更倾向于搭载外国乘客,因为可以赚取外汇,价格也能加倍。
对那个时代的出租车司机来说,这是高收入的象征。
在江泉市,只有不到一百辆出租车,但每月能赚到两千块,远高于当时平均一百元的工资水平。
而在大都市如申城和京都,一些拼命跑车的司机甚至月入上万,成为令人羡慕的万元户。
这样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大众和日产等品牌出租车大量涌入市场,才逐渐降温。
陈建国的目光被街边巷子里飘来的食物香气吸引,几个穿着牛仔裤的年轻人正品尝着小吃。
这景象对他来说既新鲜又陌生,仿佛穿越到了一个未曾经历过的80年代江泉市,让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这时,一位慈祥的老妇人微笑着问他。
“小伙子,要住宿吗?”